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5
/ 2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

王军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急诊科 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25例,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75岁、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高血压病、房颤史为导致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加强高风险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病情监测,预防不良预后发生。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5例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43例。年龄42~85岁,平均(61.2±6.8)岁。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n=48),mRS>2分为预后不良组(n=77)。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度脑梗死的判定标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8~15分,重度脑梗死为NIHSS评分在16分及以上;发病时间不超过4.5h;具备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

排除标准:颅内活动性出血患者;CT检查梗死面积超过1/3;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妊娠或哺乳妇女。

1.2 研究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所应用的药物为阿替普酶干粉制剂(英国Bogelin yierhan公司,批准文号:F20123658,规格:50mg/支),治疗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不可超过90mg。介入治疗前首先实施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位置,借助导丝引导更换6F动脉鞘,将6F微导管置入至罪犯血管,推注尿激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栓子破碎处理,并应用Solitaire AB支架。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年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溶栓前ASPECT评分、房颤史、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颅内出血、BMI、高脂血症、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后24 h平均动脉压、入院至治疗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5f0e654beba28_html_118335e1c28805eb.gif 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两组在年龄、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溶栓前ASPECT评分、房颤史、高血压病、颅内出血、BMI、高脂血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指标

预后不良组(n=77)

预后良好组(n=48)

检验值

P

性别(男/女)

50/27

32/16

0.039

0.843

年龄(岁)

70.8±5.2

51.1±2.8

24.133

0.001

年龄≥75岁

30

3

16.283

0.001

BMI(kg/m2)

27.85±2.98

23.41±2.55

8.551

0.001

治疗前NIHSS(分)

15.2±3.0

15.0±2.8

0.372

0.711

治疗后即刻NIHSS(分)

9.5±1.8

7.2±1.6

7.245

0.001

发病至入院时间(min)

108.5±20.3

113.6±20.8

1.353

0.178

术后24 h平均动脉压(mmHg)

41.8±12.5

40.7±10.8

0.504

0.616

房颤史

20

1

12.493

0.001

颅内出血

13

0

9.045

0.003

高脂血症

38

10

10.166

0.001

高血压病

25

2

13.985

0.001

溶栓前ASPECT评分(分)

8.3±1.5

9.4±0.5

吸烟史

32

23

0.485

0.486

饮酒史

16

12

0.303

0.582

2.2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高血压病、房颤史为导致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如表2。

表2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OR值

P值

95%CI

年龄≥75岁

0.955

0.003

0.941~0.985

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10分

0.822

0.012

0.810~0.960

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

0.658

0.025

0.513~1.658

高血压病

0.930

0.005

0.126~3.659

房颤史

0.861

0.015

0.063~5.451

3 讨论

静脉溶栓联合动脉血管介入治疗为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处理方式,但前人研究报道中,对于两项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预后因素研究并不多。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治疗后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高血压病、房颤史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提高,疾病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机体不具备较好的代偿能力,预后神经功能恢复差。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过高,提示疾病治疗的开展未能使脑梗死神经损害明显减轻,因此不利于疾病预后改善;而心房颤动属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同时其属于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大多为大血管闭塞,因此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差,即使加用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仍只可达到大约70%[3]。高血压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因此临床医师需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使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血压水平均低于185/110mmHg。ASPECTS评分属于反映大脑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的方法,其不但可使缺血范围得到反映,又可使侧支代偿能力得到体现。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ASPECTS评分属于急性脑卒中无效代偿的强烈预测因子,因此可将其用作血流重建必要性的判断工具[4]

综上所述,需加强高风险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病情监测,预防不良预后发生。

参考文献:

[1] 于红梅,史晴晴,陈颖,等.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05):521-524.

[2] 李胜利,李银银,信连英,等.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J].西部医学,2018,30(10):150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