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5
/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

何芳 1 梁佳佳 2

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1 2.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并研究应对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收治新冠病毒肺炎发热门诊的76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有护士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式。结果:心理干预后护理人员的焦虑、恐惧、失眠、悲伤、躯体不适、自责、挫败感及抑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可有效调节负性情绪,满足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继中东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口鼻、接触性传染,传播风险高,主要以发热、干咳、乏力、肌肉痛等为临床表现。新冠肺炎于2019年12月湖北武汉爆发后,全国上下响应,开始设立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及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成为了抗击此次疫情的核心力量,由于对新冠肺炎的突发性及不确定性,使得医护人员在面对此次疫情时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本文研究对我院收治新冠病毒肺炎发热门诊的76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为防控一线人员心理干预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收治新冠病毒肺炎发热门诊的76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为21-45(32.05±1.36)岁,工龄3-15年,平均(7.38±0.88)年,男女护士分别为5(12.50%)、35(87.50%)例,护师27名,主管护师27名,护士19人,副高3人。

1.2方法

心理问卷调查方法:采用自评量表(SCL-90)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心里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况。

研究方法:护理人员在进入隔离病房前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主要心理干预内容有:集体晤谈、新冠肺炎知识宣传与交流及治理性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集体晤谈: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医院通过组织专业的精神卫生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员举行动员大会,指导护理人员如何应对新冠肺炎,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专业水平及应急能力,通过鼓励大家说出顾虑及不安情绪,疏导心理障碍,缓解不良情绪。同时,告知护理人员上级对此次疾病治疗的支持及重视,为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状况做好心理铺设。

②信息的宣传及交流:新冠肺炎信息宣传的真假性易导致护理人员受错误信息的误导及影响,为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医院通过建立工作交流群,专人负责收集最新渠道的信息并公布;同时,在交流群中交流工作心得,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对新冠肺炎疾病的认识,减少护理人员的焦虑感。

③治疗性干预:医院通过成立专业的心理疏导专线,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科室管理人员随时关注护理人员的健康状态,对未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倡导正能量,对心理反应严重的护理人员应进行及时疏导。

④放松疗法:a、腹式呼吸放松法:通过腹式呼吸放松法缓解紧张情绪,具体操作方法:双肩下垂,闭上眼睛,用鼻子呼吸,在呼吸的同时腹部也跟着收缩,吸气的时候让腹部鼓起,在吸气足够多时,憋气几分钟,缓慢的呼气。b、冥想:冥想对减少焦虑、缓解焦虑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主要方法: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保持一个舒适的坐姿,缓慢的深呼吸,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全身心放松。

⑤音乐疗法:音乐疗法主要是利用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通过潜意识活动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对促进身体及精神的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具有显著作用,音乐选择因人而异,常选一些舒缓优美的曲目。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40名护理人员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计数(卡方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结果

本研究主要从护理人员的焦虑、恐惧、失眠、悲伤、躯体不适、自责及挫败等心理状况入手,研究发现76例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恐惧、失眠、悲伤、躯体不适、自责、挫败感及抑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

表1:76名护理人员干预前的心理健康状况

组名

发生例数

发生率

焦虑

76

100.00%

恐惧

32

42.11%

失眠

58

76.32%

悲伤

21

27.63%

躯体不适

29

38.16%

自责

30

39.47%

挫败

12

15.79%

抑郁

29

38.16%

表2:76名护理人员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组名

发生例数

发生率

焦虑

19

25.00%

恐惧

16

21.05%

失眠

26

34.21%

悲伤

8

10.53%

躯体不适

12

15.79%

自责

0

0.00%

挫败

15

19.73%

抑郁

0

0.00%

3.讨论

根据“非典型性肺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调查显示”[2],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线的护理人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对疾病的恐惧感,且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感,远离家庭的孤独感,甚至出现失眠、悲伤等心理健康问题,而有效及合理的心理干预对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效果显著。

在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医疗机构管理层应重视一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控制疾病恶性发展,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及护理质量至关重要[3]。相关医疗机构对2003年非典疫情患者及一线人员情绪调查中发现,疫情发生时,人们的恐慌情绪大约持续一周,通过在疫情发生第一天调查及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针对性的对护理人员的心理进行干预,在第8天后,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可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需做好护理人员的心理防护,对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效果追踪,以保证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4]

此次研究显示,发现76例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恐惧、失眠、悲伤、躯体不适、自责、挫败感及抑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

综上分析可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可有效调节负性情绪,满足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爱平,阳成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的护理管理[J].护理研究,2020,34(4):563-564.

[2]朱雪莉.非典型性肺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7):4-5.

[3]吴际军,荣娴,陈飞, 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床一线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20,34(4):558-562.

[4]詹昱新,李素云,刘义兰, 等.综合医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护理应急管理[J].护理研究,2020,34(5):7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