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疗养脏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腧疗养脏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刘金福 1   康俊萍 2

1.太原市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2.柳林县中医院,山西 柳林 033300

[摘要]:目的:观察腧疗养脏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加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治疗组运用腧疗养脏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VAS评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疗养脏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腧疗养脏

肌筋膜炎也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引起[1],好发于腰背部位,主要以腰背部的钝痛、酸痛、胀痛、麻木为主要临床症状,久坐久睡后症状加剧,轻度活动后减轻,过度劳累后加重,具有病程长,不易根治的特点。笔者采用侯丽萍教授创立的腧疗养脏法治疗8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为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门诊患者,按先后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0岁,病程2天——10年。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0——58岁,病程7天——1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

5f165f23e1dba_html_df858c8c10744f9e.jpg

5f165f23e1dba_html_df858c8c10744f9e.jpg

治疗组

40

26

14

40.6±9.1

3.1±0.3

药物组

40

24

16

39.8±9.3

3.0±0.2

1.2 诊断依据

参照1994年颁布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标准》[2]: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③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该病上述诊断标准;②精神正常,自愿配合治疗;③近期未接受过其它相关治疗;④能按计划坚持治疗,并完成全程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意识不清,无法配合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肾、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影响治疗的其他疾病,如骨结核、骨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④不能按计划坚持治疗,不能坚持全程治疗。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腧疗养脏法 取穴:督脉及膀胱经在腰背部的第一侧线、第二侧线所在的皮部。操作:首先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背腰部,在背腰部均匀涂抹精油,用火罐在背部沿着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循行路线,自内而外反复行闪罐法,每次连续闪100~500罐,以皮肤潮红或出痧为度,1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2 对照组

主穴取阿是穴、委中(双侧)、肾俞(双侧)、后溪(双侧)。配穴:双侧腰阳关、脾俞、三阴交、膈俞。患者取俯卧位,主穴必取,配穴1——2组,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同时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腰背部肌肉,每周3次,12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疗效评定

1.6.2 疗效评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压痛;显效:局部疼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肢体活动大致正常;有效:局部压痛减轻,轻度压痛,肢体活动有改善,可参加轻便工作;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1.6.2 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患者疼痛程度。

1.7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两者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治愈

显著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15

13

10

2

95.0

对照组

40

6

10

16

8

8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5f165f23e1dba_html_e519505c682eaa55.jpg分)

组别

例数(例)

VA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0

6.77±0.84

2.58±0.76

对照组

40

6.81±0.81

3.45±0.73*

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又说“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可见该病与筋、肉关系密切,其病因多由虚、邪、瘀三方面构成,常因疲劳过度、姿势不良、情志刺激,或外伤刺激后,冒受风寒湿邪气,乘虚侵袭,滞留肌肉筋膜,阻闭经脉气血运行,经脉涩滞,肌肉失去濡养,不荣则痛而发病。急性期多为风寒湿邪客于督脉和膀胱经脉,伤人肌表,卒发疼痛,慢性期多为急性期失治或养护不当,迁延而来,日久肌肉筋膜失养,气血不畅而发慢性反复发作性疼痛。上述病因病机中,尽管以湿风寒侵袭的外因多见,但脾肾虚弱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内因,因为种种因素致脾气受损或肾气虚损,脾肾阳气互相资生不畅,导致三焦气化不利,阴寒内盛,肌肉筋膜失养而成为久治不愈的陈顽固疾。

人体的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多分布在背腰部,因此本病与督脉、膀胱经关系最为密切,受到湿风寒之邪的侵袭,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导致局部组织出现水肿、充血、渗出、缺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演变成为缠绵难愈的腰背肌筋膜炎[3]

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止疼,推拿按摩缓解痉挛,红外线、微波等理疗手段,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炎性产物的代谢,但并不能获得持久的疗效,而常规针刺加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是公认缓解本病疼痛的有效治疗手段,但由于病变部位广,病变部位深,症状轻重不一,使得疗效得不到保证,我们采用侯丽萍教授发明的腧疗养脏法,即在背部督脉、膀胱经反复闪罐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在缓解症状、疗效评价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加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法。

火罐疗法本身就可祛风散寒除湿,治疗急性疼痛,而反复的闪罐刺激、牵拉患病部位,有可以起到剥离肌肉筋膜粘连,缓解肌肉紧张,使痉挛的筋膜肌肉得以舒展,促进炎症消除,加之由于火罐的反复加热,又可使病变组织“得热则舒”,温壮局部阳气,提升督脉阳气。同时根据患者疾病辨证情况,针对性刺激肺俞、脾俞、肾俞、肝俞等背俞穴,激发五脏阳气,恢复脾肾的气化功能,温补全身阳气,发挥持久的祛风散寒祛湿的功效,从而根除侵入人体经络肌肉筋膜的寒湿之气。

综上,本研究观察的结果显示腧疗养脏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伊智雄.实用颈背腰痛中医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3] 陈旭东.浅谈职业病及防治[J].咸宁医学院学报,2011,31(9):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