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

孟红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 北京市 延庆区 102100

【摘 要】目的:研究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探讨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的1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实验样本,每名体检者抽取血液样本4mL,每2mL装入1个试管,其中经过振荡发生溶血的为溶血组,未经振荡溶血的为未溶血组,两组均进行临床生化检验,对比两组各项生化检验指标的不同。结果:试验组TP、CK、ALT、AST、TC较对照组高,其TBIL、DBIL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明显,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现象会直接影响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导致误诊或漏诊,且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临床进行生化检验时需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溶血现象,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关键词】生化检验;溶血现象;影响;预防措施

溶血现象主要指的是血液标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等变化,血清中有细胞内物质进入,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现象,其中低渗溶血、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等均是引起溶血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时,溶血现象属于避无可避的干扰现象,如果血液标本出现溶血情况会对生化检验速度、准确度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导致医师无法准确判断和治疗患者疾病,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1]。怎样才能对血液标本溶血现象进行避免或如何使溶血现象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程度降低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性问题。本文将我院的1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实验样本,现作如下评析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的1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实验样本,其中68例为男,52例为女,年龄区间在21-56岁内,平均年龄(38.5±4.3)岁。将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患者及患有会加速溶血、引起溶血病症的患者、血液样本中有脂血、黄疸、溶血等情况存在者排除。全部体检人员均知晓此次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

    1. 方法

以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相应试剂作为主要仪器和试剂。要求受试者检查前1d以清淡饮食为主,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4mL静脉血液样本,其中2ml置入普通促凝管抗凝真空管中,另外2ml借助振荡器完成人工溶血,再进行离心,将离心速度设定为3000r/min,共进行10min的离心,将上层血清分离出来以检验各生化项目。未溶血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放置30min,离心速度同样设定为3000r/min的标准,离心时间同样为10min,提取上层血清开展生化项目相关检验。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生化检验指标,包括TP(总蛋白)、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CK(肌酸激酶)、TC(总胆固醇)、ALT(谷丙转氨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4 统计学评析

全部有关数据的处理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包完成处理,生化检验指标以(5f16666be8fb9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加以描述,组间行比较时展开t检验,如果P<0.05,则可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组间相比,试验组TBIL、DBIL低于对照组,其TP、CK、ALT、AST、TC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比较两组各项生化检验指标的差异

生化指标

试验组

对照组

t值

P值

TP(g/L)

41.51±5.68

32.16±5.00

13.5352

0.0000

TBIL(μmol/L)

7.57±1.32

11.51±2.00

18.0110

0.0000

DBIL(μmol/L)

2.37±1.24

5.25±1.61

15.5247

0.0000

CK(IU/L)

168.28±25.62

128.60±25.09

12.1216

0.0000

TC(mmol/L)

7.37±1.20

3.60±0.55

31.2856

0.0000

ALT(g/L)

35.17±6.78

23.53±5.46

14.6475

0.0000

AST(U/L)

85.11±10.23

73.16±8.62

9.7855

0.0000

3 讨论

溶血反应作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其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明确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反应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对提升临床生化检验确诊率作用显著。溶血反应对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其可对TP、CK、AL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产生影响,主要为正干扰,对TBIL、DBIL则主要为负干扰;②其会影响肾功能的相关指标,原因是溶血后红细胞物质对尿酸中过氧化氢具有选择性吸收功效,严重的溶血反应会干扰肾功能检测指标;③其会影响血糖指标,发生溶血反应后,血红蛋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应物的生成,增加检测结果的误差[2-3]。为有效预防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需采取以下应对措施:规范血液采集过程,采血时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将止血带束缚好,确保血流以平稳速度流入试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采血,完成血液采集后双手轻柔缓慢的对试管进行移动,禁止对试管进行大幅度或大力震荡。运送标本时选择专门的血液标本运输箱,以确保标本始终处于稳定、恒温的状态中。科学合理保存血液标本,尽快进行血清分离和临床检验,以使溶血现象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4-5]

本组研究结果中,试验组TP、CK、ALT、AST、TC较对照组高,其TBIL、DBIL较对照组低,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溶血现象会直接影响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导致误诊或漏诊,且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临床进行生化检验时需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溶血现象,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辛永梅.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31)

[2] 梁鹏.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3):2473-2474.

[3] 龚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03):406-407.

[4] 陈志平.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03):84-85.

[5] 刘海燕.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7,17(2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