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 MR 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肝脏 MR 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

谢雪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青浦区 201700

【摘要】分析肝脏磁共振检查(MR)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于2018.5-2019.5期间收治的20例肝脏良性结节增生患者当做研究对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MR检查结果。结果 本次研究的20例患者中,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MR检查时均表现有瘢痕情况,且有4例患者表现出延迟强化情况。结论 肝脏MR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可发挥出初筛、发现的应用效果,可较佳的呈现出此疾病的有关特征,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检查;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应用效果

肝脏良性结节增生属于良性占位性疾病之一,其在所有肝脏原发性结节性病变中占比约为8%,并没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此疾病的患病率在0.9%左右,多数患者是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为主[1]。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并不属于真性肿瘤,多数患者并不会出现恶变情况,对于此疾病临床一般也不会给予任何治疗措施,而仅有少部分患者(占比约20%)会存在上腹疼痛等症状,且此类患者一般是在健康体检中才发现自身患有此疾病。在上世纪90年代时,国际工作组已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和其他肝脏病变进行区分,其将机体肝脏内由正常细胞所形成的良性增生结节定义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但此疾病并无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故在鉴别肿瘤性疾病时,如:肝细胞癌,还具有较大的困难[2]。因此,为了更好的诊断肝脏良性结节增生,本文就此分析肝脏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MR)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回顾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肝脏良性结节增生患者当做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12:8,年龄36-59岁,平均年龄(45.26±3.35)岁。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MR检查,采用GE 1.5T进行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取仰卧位,足先入,给予T1WI与T2WI平扫,利用呼吸门控激活方式,在增强扫面之前,以0.2mmol/kg的患者体重标准给予其肘静脉快速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造影剂,时间以5-8s为宜,在完成后的10s内患者需屏气20s给予扫描动脉期T1WI系列,结束后10s,以相同原则给予扫描静脉期,完成静脉期扫描后的1min给予屏气平衡扫描,结束5min时再给予延迟扫描。

1.3 观察项目

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MR检查结果。

2 结果

通过MR检查发现,在平扫时,患者的病灶边缘处具有较为清晰的表现,且可表现出相近圆形的长T1与长T2信号,若病灶中央处存在瘢痕情况,则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同时若瘢痕内存在较多的纤维物质,T2WI也可呈低信号表现现象。在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可出现显著的强化情况,若存在瘢痕情况,还可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现象,而平衡期与静脉期的病灶则呈现出较轻的强化状态程度。在延迟扫描的过程中,若患者存在中央瘢痕,就可表现为延迟强化现象。本次研究的20例患者中,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MR检查时均表现有瘢痕情况,且有4例患者表现出延迟强化情况。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属于一种肝脏良性病变,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发病原因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多数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由于肝脏局部血管发生异常而导致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此并不属于真正的肿瘤范畴[3]。有多数学者认为[4]: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发病与发展和性激素代谢存在紧密关联。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不适、右上腹疼痛、右上腹包块及肝大等情况,且患者一般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右上腹存在硬质肿块或肝脏处于右肋缘下,同时可随呼吸发生上下移动、表面光滑、有压痛。

对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而言,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血清学指标均不会表现出明显异常,故一般的血清学检测并没有较大的辅助诊断价值,临床一般是采取病理切片与影像学检查共同进行鉴别及诊断。有相关研究发现[5]:利用MR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患者时,可发挥出初筛作用,患者一般具有瘢痕情况,且部分患者可呈延迟强化情况。本文研究发现:在平扫时,患者的病灶边缘处具有较为清晰的表现,且可表现出相近圆形的长T1与长T2信号,若病灶中央处存在瘢痕情况,则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同时若瘢痕内存在较多的纤维物质,T2WI也可呈低信号表现现象。在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可出现显著的强化情况,若存在瘢痕情况,还可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现象,而平衡期与静脉期的病灶则呈现出较轻的强化状态程度。在延迟扫描的过程中,若患者存在中央瘢痕,就可表现为延迟强化现象。本次研究的20例患者中,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MR检查时均表现有瘢痕情况,且有4例患者表现出延迟强化情况,与上文所述基本一致,提示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中,虽然肝脏MR缺少特异性,且不可单独作为诊断标准(需结合病理切片确诊),但肝脏MR具有较佳的初筛、发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作用。

综上所述,肝脏MR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可发挥出初筛、发现的应用效果,可较佳的呈现出此疾病的有关特征,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智慧,王俊青.超声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应用比较[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6):594-597.

[2]王倩倩,殷志杰,王静, 等.基于iShim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7(12):914-917,925.

[3]刘蕾,王哲,万春, 等.多排螺旋CT成像及引导穿刺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性质的应用价值[J].肝脏,2019,24(9):1072-1073.

[4]刘国庆,高任,宋鹏.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16-18.

[5]庞绍衡,党业天,陈华, 等.肝脏MR在肝脏良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