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 CT检查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影响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3

多排螺旋 CT检查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影响评价

马明月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影响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医院接收的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通过对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分析,发现80例患者中参与多排螺旋CT检查40例,常规检查的40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准确率进行对比,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对肺部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检查;肺部疾病;临床效果;准确率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ccuracy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ccuracy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diseases.Methods: Patients with lung diseases admitted by hospitals from July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selected for study, and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argeted multi-slice spiral CT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s to analyze the diagnosis results.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examination, it was found that among the 80 patients, 40 patients participated in multi-slice spiral CT examination and 40 patients participated in routine examinatio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ccuracy of these patients were compared.0.05).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examination is of high diagnostic value and accuracy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diseases, and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 Key words 】 Multi-slice spiral CT examination;Lung disease;Clinical effect;accuracy

肺部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是由炎症引起的,比较常见的肺部疾病有肺炎、肺结核和肺气肿等,还有可能是由于肺部纤维化造成的,这都需要患者通过多排螺旋CT检查来诊断。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器官功能性障碍造成的。常规的治疗方式已经难以患者疾病的诊断需求,所以本研究将多排螺旋CT检查运用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现将结果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医院接收的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都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所有患者都自愿参与研究。③临床症状有较大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③具有胸部手术史。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6到65岁,病程在1到3个月。观察组患者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5到67岁,病程基本在1到4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一般都采取常规CT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对于一些病症严重的患者要加强监护。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的是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这种诊断是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的时候,最好选用西门子多排螺旋CT[1],因为其使用起来更加清晰优质。从肺部顶端到肺部底端都可以清晰明确的扫描到位,其扫描的参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螺距控制在1.08就可以,电压120KV,电流250mA,对其扫描的时间把握在5到7秒效果最佳,矩阵510*51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时候,要尽量的保证图像的清晰,最大限度的保证CT图像的密度和容积,然后有效的实现对图像的重建。当完成对患者的疾病图像检查以后,就要对图片进行处理,进而实现对病灶的观察分析,找到病症的产生原因。

1.3 观察指标

CT诊断的准确率:诊断可以依据Ranson 评分,根据肺部疾病的发生情况判定诊断指标的准确性。

多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果分析:通过患者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患者肺部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值进行预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5f1cdbc272072_html_d1718b4e490f97c.gif 进行检查,计量资料用(n/%)表示,以t检查,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诊断结果的差异比较

观察组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诊断的准确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种诊断结果的差异比较[n(%)]

组别

例数

阴性

阳性

合计

观察组

40

28(70.00)

6(15.00)

34(85.00)

对照组

40

8(20.00)

9(22.50)

17(42.50)

5f1cdbc272072_html_d1718b4e490f97c.gif

-

39.106

P

-

0.000

2.2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准确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对比0n%

组别

例数

准确

漏诊

误诊

准确率

观察组

40

22(55.00)

8(20.00)

10(25.00)

22(55.00)

对照组

40

8(20.00)

19(47.50)

13(32.50)

8(20.00)

5f1cdbc272072_html_d1718b4e490f97c.gif

-

26.133

P

-

0.000

3 讨论

肺部疾病的种类繁多,对其进行胸片扫描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影像是极其复杂的,所以对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常规的肺部疾病诊断方法就是进行CT扫描胸透诊断,但是这两种诊断方法对一些病灶辅助复杂的疾病诊断非常不利[2],具体情况也不能很好的显示出来,所以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规的诊断方式也经常对造成对患者疾病的误诊,即使其对于一些肺部小叶的病变显示也比较明显,但是如果将多排螺旋CT检查方式运用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就会显著的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更加明确疾病病变的范围,方便对患者疾病的治疗。

将多排螺旋CT检查方式用在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因为这种疾病非常容易被误诊,所以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其在临床诊断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在多排螺旋CT诊断过程中发现,轻度的肺部疾病患者在影像中的主要表现就是肺部体积增大,这个阶段的肺部周围是并不会出现坏死的区域,而且病灶出现的密度也较为均匀,总体来看其指标和正常的有一些差异。但是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患者其肺部就会比正常的大许多,肺部周围的区域也会有一些坏死的现象,与正常的肺部有很大的差异,肺部的密度也大小不一,甚至有的坏死区域还出现了积液

[3],病症也比较集中。此时如果采用最常规的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就无法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但是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法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病灶的情况,其具有较高的干扰性能,而且使用速度快,患者可以快速的获取结果。这种检查的方式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医生对诊疗方案的制定。这种方法对于病灶的形态和密度研究,也是常规方法所不具备的,将其运用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误差较少,使用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将多排螺旋CT检查运用在肺部疾病患者的诊断中可以有效的减少误诊现象的发生,临床诊断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文继敏.多排螺旋CT检查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9):131-132.

[2]闫金柱.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6):375.

[3]周环,满凤媛,张卫红, 等.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癌症进展,2019,17(18):2131-2133,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