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型偏头痛与青年偏头痛临床特点的比较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3

晚发型偏头痛与青年偏头痛临床特点的比较实践

刘 亮

黑龙江省七台河七煤医院,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晚发型偏头痛与青年偏头痛临床特点的比较实践。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本院的40例晚发型偏头痛(晚发型组)与40例青年偏头痛(青年型组)作为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掌握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头痛程度,监测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区别,将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头痛严重程度、头痛位置。结果:晚发型组患者因明显诱因导致发病概率显著高于青年型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组患者的临床分型、头痛位置、疾病性质与青年型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时,还要考虑患者自身身体因素,有效提高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与质量。

【关键词】偏头痛;晚发型;临床特点;比较实践

Comparative practice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onset migraine and young migraine

Liu Liang

(Qitaihe Qimei hospital,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46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migraine and young migraine. Methods: 40 cases of late-onset migraine (late onset group) and 40 cases of young migraine (young type group)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2020 were selected as clinical records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aster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headache degree of all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in detail, monitor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cord and compare the headache severity and headache loca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late onse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young group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headache location and disease nature between the late onset group and the young group (P<0.05). Conclusion: when treating migraine,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atients' own physical factor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migraine treatment.

[Key words] migraine; late onse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ative practice

偏头痛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头痛症状,导致偏头痛因素有很多种,临床将偏头痛归类为青年型与晚发型偏头痛,划分界限时根据年龄来划分的[1]。临床实践可知,偏头痛极易造成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对患者的精神系造成影响,而且还极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视觉缺损等[2]。本研究主要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本院的40例晚发型偏头痛与40例青年偏头痛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要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本院的40例晚发型偏头痛(晚发型组)与40例青年偏头痛(青年型组)作为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晚发型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9.2±3.5)岁;病程9个月至15年,平均病程(8.9±3.5)年。青年型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9.2±3.6)岁;病程8个月至13年,平均病程(8.7±2.9)年。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掌握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头痛程度,监测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区别,将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头痛严重程度、头痛位置。

1.3观察指标

评定并对比两组患者当头痛程度,采取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进行评定,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痛疼,数字越大痛疼程度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和相关指标之间的不同。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取SPSS.20.0这一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各项数据,计量资料以(5f1cdc7835ad6_html_e9ebde66ed5f416b.gif5f1cdc7835ad6_html_99334754356a62f1.gif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5f1cdc7835ad6_html_42d2132fd82b8319.gif5f1cdc7835ad6_html_42d2132fd82b8319.gif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诱因对比

40例晚发型偏头痛患者中,有25例(62.5%)患者存在明显的诱因,40例青年型偏头痛患中,有7例(17.5%)患者存在明显的诱因,晚发型组患者因明显诱因导致发病概率显著高于青年型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诱因对比[n(%)]

诱因

晚发型组(n=25)

青年型组(n=7)

寒冷

劳累

饮酒

情绪激动

13(52.0)

9(36.0)

2(8.0)

1(4.0)

0(0.0)

2(28.6)

1(14.3)

4(57.1)

注:两组疾病发病诱因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6.864,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分型、头痛位置、疾病性质对比

晚发型组患者的临床分型、头痛位置、疾病性质与青年型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分型、头痛位置、疾病性质对比[n(%)]

项目

类型

晚发型组(n=40)

青年型组(n=40)

X2

P值

临床分型

头痛位置、性质

无先兆型偏头痛

先兆型偏头痛

偏瘫型

单侧头痛

双侧头痛

32(80.0)

7(17.5)

1(2.5)

16(40.0)

24(60.0)

27(67.5)

13(32.5)

25(62.5)

15(38.5)

5.339

6.993

<0.05

<0.05

2.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

晚发型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青年型组患者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

临床症状

晚发型组(n=40)

青年型组(n=40)

恶心呕吐

失眠

面色苍白

厌食

19(47.5)

15(37.5)

6(15.0)

0(0.0)

28(70.0)

10(25.0)

0(0.0)

2(5.0)

注:两组疾病发病诱因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5.996,P<0.05

3讨论

偏头痛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对人们生活、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3]。本文分别分析40例晚发型偏头痛与40例青年偏头痛患者的林查临床资料,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晚发型偏头痛的产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明显诱因导致的,最明显的诱因为寒冷、劳累等,而青年型偏头痛诱因主要为情绪激动、劳累等,晚发型偏头痛发病受到诱因影响更大。本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在临床分型、头痛位置及性质发现,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而这表明在临床治疗治疗偏头痛可有新思路。

偏头痛导致的原因有多种,对于晚发型偏头痛患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也将会随之降低[4],因此导致偏头痛的原因也变得更为复杂。偏头痛患者的身体情况会对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

[5-7],因此临床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时,还要考虑患者自身身体因素,有效提高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深琼,王相明,张月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06):1086-1091.

[2]史珊珊,江雪梅,潘永惠.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0,28(01):104-109.

[3]郑菲.比较脑缺血灶和脑梗死的CT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特征[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4):79-80.

[4]蒋仙国.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9,15(02):80-88.

[5]王栋,陈春富.偏头痛诱发因素与遗传[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46(01):113-117.

[6]聂玲辉,伍志勇.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4):106-108.

[7]许新炜.偏头痛发病机制生化因素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