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9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王琳琳

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 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明确对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用某院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举措,涵盖了常规检查、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辅导等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将防护意识与元素融入临床护理管控机制内,通过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与患者满意度评估资料,判断两组患者护理的实际效果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18.0%;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74%。由资料可知,试验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明显,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护理人员明确了适宜的防范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因此理应在临床护理领域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心血管类疾病治疗风险较高,并且病症治疗耗时较长,通常需要在医院内接受较长时间的护理工作,才能使患者身心健康逐渐得到恢复。其中,病症具有较高的突发性与多变性,极易产生较多的不安全因素,极容易对患者治疗工作带来影响,也极易诱发护患纠纷。因此,如何做好对应的防范措施,便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试验选用某院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共50例,男性(23例)与女性(27例)的年龄区间在45~75岁,平均年龄(61.2±3.4)岁;对照组患者共50例,男性(26例)与女性(24例)的年龄区间在46~76岁,平均年龄(61.7±3.7)岁。通过档案资料归类分析可知,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病症可分为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及冠心病等。而通过两组患者资料比对,可知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并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因此具备可比性。

2. 试验方法

试验开展前,心血管内科临床医师需做好患者病症调查工作,分析是否为心血管类病症,并将试验内容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确保得到同意后,才能展开对应的护理工作。

对照组:采用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举措,涵盖常规检查、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与心理辅导举措,并做好病房环境的定期清理工作,以便使患者身心健康得到基础保障。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针对护理流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确定着重防范与把控的要素,并融入临床护理管控机制内,严格按照护理要求开展工作。

3. 评价标准

调查护理工作期间,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分析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

临床护理工作技术后,可通过随访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计算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X100%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护理数据进行统筹,资料信息以平均值±浮动值表示,以t与X2检验,若差异数值满足(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状况

根据护理调查资料可知,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的18.0%,差异数据满足(P<0.05)。

2. 患者满意度调查状况

根据患者满意度调查资料,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0%,而对照组满意度为74%,可见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满足(P<0.05)。

三、讨论

1. 不安全因素

(1)护理因素: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缺乏严谨性,不能严格依据要求实施护理,相应的法律意识淡薄;护理工作较繁杂,引起多数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不好,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的认识与控制;用药问题,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较为复杂,相应的药品种类也比较繁多,在配药与用药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或是不能进行认真的核对,将很容易导致药物配伍及剂量出现差错;护理记录方面的问题,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记录,对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患者病情状况以及用药情况等进行客观准确的记录,这将不利于护理的高效展开。

(2)患者因素:心血管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其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不高,如不依照规定服药,不遵守医院住院规定等。还有一些患者不能清楚的表述病情状况,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相关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反映等,这些都是护理过程中的不全因素,影响护理的开展。

(3)其他因素:医护人员对于治疗药物相应用法不够熟悉,对相关医疗器械不够熟练;对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另外,一些医护人员的护理经验不足,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等,这些都将会成为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 防范对策

(1)增强安全护理意识:基于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加强对医护人员在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增强其护理安全意识;对医护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其责任意识。另外,还要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处理不良事件的能力和意识。心血管内科患者其病情较复杂,且变化快,因而医护人员应当能够对患者相应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评估,并对重点环节加强管理。

(2)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为能有效规避心血管内科中各种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提升其护理方面相应技能,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定期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护理服务。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对医嘱及患者处方进行严格的核对,最大限度的降低错误的发生。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其护理和服务的对象是宝贵的生命,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只要对患者造成伤害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加强护患病情交流:医护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当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保证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医护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要多考虑患者,与患者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保护和尊重患者,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痛苦,向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情况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另外,医护人员还要注重住院环境的构建,注意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做好消毒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调查与防护措施的有效落实,既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生命安全保障,避免并发症与意外状况出现,同时凭借完善的管理系统,更能够为后续科学化的医院护理平台构建,奠定扎实的管控基础。故而,在论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期间,必须明确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的类型与风险,提供可靠的防护举措,以便使患者生命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堂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18).

[2]金一.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40):148,164.

[3]刘敏,陈小娇,刘思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16).

[4]杨小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问题与对策研究[J].健康之路,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