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及重点片区控规修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及重点片区控规修编

郑玉亮

46020019880229****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开发建设进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随着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地位的提升,各地都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对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提升的方法,三亚中心城区控规整合及修编重点体现“整合、衔接、提升”三项工作:一是整合梳理中心城区已编制的29个控规和23个专项规划,协调差异,录入GIS信息管控平台;二是衔接《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三亚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对开发边界内的管控要求,落位近期实施的重大项目;三是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承载力,支撑自贸区、自贸港及总部经济区的建设,开展重点片区的控规新编与修编。修编共协调与已编控规及专项规划的374处冲突内容,与《三亚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图斑差异1879处,开展了十一个重点片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关键词: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重点片区控规修编;

三亚市中心城区是向东联动海棠湾、向西联动崖州湾发展的核心枢纽,是全市及大三亚旅游经济发展圈的综合服务主中心,是承载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亟待厘清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方向,盘活规划资源,服务与支撑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本次规划从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内统筹考虑发展定位、功能业态与空间布局,重点体现“整合、衔接、提升”三项工作。

一、规划背景

2015年6月,海南省被列为省域空间规划改革试点,三亚市随之开展《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多规合一”)的编制工作。海南省空间规划改革制定了以市县总体规划为总范围,开展开发边界内新一轮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三亚市亟待在《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确定的开发边界内,完成新一轮的控规编制工作,作为展现海南省空间规划改革成果、落实《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的重要手段。

本次规划为落实《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的有关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对“多规合一”后开发边界内城市规划修编工作的任务部署,整合既有片区控规,调整与多规合一有冲突地块的控规内容,落实“多规合一”用地,并衔接了《三亚市中心城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014年)》、《三亚市教育专项规划(2017-2030年)》、《三亚市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年)》、《三亚市加油加气站布局规划》、《三亚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0-2020)》等23个已编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等内容,并对相应局部地块进行调整。

  1. 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及重点片区控规修编

1.规划范围。三亚市除海棠湾、崖州湾和亚龙湾以外、绕城高速以南区域为主的三亚主城建设集中区,简称“主城区”,“多规合一”开发边界以内用地面积共160平方公里。其中需要新编或修编的控规单元,共十三个,其中新编控规单元为抱坡新城南片区和南丁南片区,修编控规单元为阳光海岸(省级邮轮母港产业园)、南边海、下洋田、金鸡岭、西瓜芒果、体育公园、冲会村、妙林、教育产业园、原吉阳镇片区、红塘湾国际会展片区,总规划面积36.02平方公里。

2.工作层次:一是全域统筹,从区域角度分析中心城区发展定位、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二是控规整合,以新的控规用地编制标准整合不同时段编制的控规用地,协调局部与多规合一冲突用地,落实各类专项规划内容。三是新编以及控规修编,针对十三个控规新编或修编单元,编制控规,并将控规成果纳入控规整合。

3.技术路线。全市一盘棋,统筹部署;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入手;体现新举措、新战略、新要求;整合功能框架、空间框架、支撑框架;落位单元控规修编、全部控规成果入库。

4.控规整合三大框架内容。规整合三大框架包括功能框架、空间框架和支撑框架。一是功能框架。紧扣自贸区(港)建设契机,抢占三亚分工位。海南是全球独立地理单元面积最大的自由贸易港,是继香港和新加坡之后的第三个世界级独立地理单元的自由贸易港,主要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紧扣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发展优势,强化三亚旅游竞争力。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都市型滨海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丰富热带海滨度假旅游模式。以自贸区(港)建设为引领,“国际旅游消费、邮轮经济、游艇经济”为平台,总部经济与中央商务区为特色的城市综合服务与经济发展中心。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紧扣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提极要求,瞄准全球自贸区建设最前沿,构建大中心城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二是空间框架。规划形成四心七片+特色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 四心:城市客厅、服务中心、北部新城、活力中心; 七片:河西、河东、鹿回头及大东海、海坡、月川-荔枝沟、红塘湾、马岭等七个片区; 以居住、商业服务功能为主,加强滨水空间利用和环境景观建设,可结合疍家民俗开展特色旅游活动。 以度假居住及旅游服务功能为主,严格管控生态廊道、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商业、休闲度假等功能。三是支撑框架。贯彻落实十九大及七届二次党代会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明确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构建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三亚主城区产业圈层发展布局:滨海旅游产业圈层。产业发展:注重沿海黄金旅游岸线的疏解腾退,发展滨海旅游和海洋旅游;植入与旅游相关的高端旅游服务。临海高端服务圈层。产业发展:打造服务市民和游客的生活和生产性服务,包含打造精品购物娱乐,滨海新型会议会展,金融商务高端产业聚集区,专业型商务会议会展。内陆生态宜居与都市型产业圈层。产业发展:承接滨海旅游圈层腾退,建设生态宜居区;依托教育产业园和动漫产业园发展文化创意、科教孵化、高等教育产业,依托物流园发展智能物流业,依托健康产业园发展大健康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构建主城区系统、连续、有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根据国家、省、市等上一层次政策、标准与规划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城乡公共服务的经验和公共设施配置案例,提出可结合三亚地方特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捷的生活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构建15分钟生活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区级—片区级—社区级3级;坚持安全优质、绿色生态、经济实用原则,科学规划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的布局、选线、选址,尽可能避让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成生态网、景观网。

5. 重点片区控规修编。从全市一盘棋角度,将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控规修编分为新编控规用地和控规修编用地两类,分类别提出控规新编及修编技术方法。具体编制内容包括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提出用地分类、地块控制指标体系、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内容包括对外交通规划、道路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其他控制要求。工程规划内容包括供水工程规划、污水工程规划、雨水工程规划、再生水利用规划、电力工程规划、通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供冷工程规划、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管线综合规划、环卫工程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设计指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原则与总体要求、城市设计总体结构、城市天际线、视线通廊、街道广场空间、滨水空间、建筑体量、形式与色彩、标识系统与公共艺术、夜景照明;用地建设及详细控制内容包括五线管控、地块划分与编码、地块内建筑布局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伴随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在进行中心城市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性整合时,具体工作是划分规划管理区域。本文通过分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及重点片区控规修编,希望能更从中全面透彻的分析总结思路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整合》整合报告。

[2]李和平、李晓芳。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思考。重庆建筑.青年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