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让新闻更出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增强“四力”让新闻更出彩

克爱艺

怒江传媒中心 云南怒江 673299

摘要: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专业新闻素养的基本方法。主动迈开腿,才能从生活中寻找新闻;增强敏感性,才能把握舆论方向;深化思想性,才能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更新表达力,才能统一新闻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关键词:四力;新闻素养;消息报道

引言:

主动性、敏感性、思想性和表达力,永远是新闻工作者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新闻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新闻宣传工作对社会大众舆论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把守良心道义的底线,正是“铁肩担道义”,此外,新闻报道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基层生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社会发声传达正能量。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中心为标准为目标,不断提高自我新闻素养才能创作出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新闻报道。

一.增强“四力”建设的关键点

新闻做为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社会动态的重要信息,对人们了解外界信息、了解社会与国际动态,具有关键作用。一篇优秀的新闻出炉,更多的是依靠记者和编辑人员深入基层,勤采访勤搜集信息,磨炼的是“脚力”,在基层中奔中,在信息的获取与形成过程中,需要记者深入一线,对采访对象事迹或新闻材料深入挖掘,需要通过敏锐的洞查力发现闪光点与亮点,考验的是“眼力”;随着采访的深入,对政策与社会现象要有个深刻的认知,有体查实情的“脑力”;并通过思索,融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具有人文关怀的笔触,应用别具一格的笔峰,与独树一帜的认知与表达风格,应用犀利的“笔力”,来观察、发现、拮取、编辑,只有“四力”齐奏,才能让新闻内容更有灵魂,更有温度。

1.练就一双“铁脚板”

练习脚力,就要从走得远、走得正抓起。新闻是一项宣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讲政治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新闻人保持坚定的政治力场,要有政治历练与定力,具有崇高的政治修养,并始终保持与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的一致性,要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新闻事迹及消息的获得,务必要做“泥腿子”,要勤探查、深入观察了解,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2.要具有一双“慧眼”

提升眼力,务必对新闻事件看得明白,看得透彻,切不可模楞两可,要具有一双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不要被错误的表象迷惑双眼,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坚持真理,眼光独到,善于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发现美,具有由点及面看问题的能力。

3.要有缜密的思维

练就智慧脑力,需要具备缜密的思维,对待问题要想得周到,想得全面,想得深远,必须要多想多思考,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探索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增强脑力,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避免思维僵化,客观看待事物,对事情的多面性进行深入思考,综合判断,做好新时期新闻的分析与辨识工作。

4.必须要有“几把刷子”

练就笔力,如同耍笔杆子,要善于运用笔杆子,做好新闻的宣传与思想的宣传工作,将笔杆子做为有力武器,将脑力、脚力、眼力所获得的珍贵资料与信息,通过笔杆子真实体现出来,求实求真,生动鲜活的将新闻信息表达出来,力求情真意切、清新朴实,避免假大空的一些套话、假话。要把笔杆子耍起来,要写得好,笔力深厚,表达精准,短、精、准的表达出事件脉络与轮廓,增强对群众的吸引性。新闻编辑对写作水平与能力要求较高,提升编辑的写作专业技能,提升作者综合素质,撰写出富有感染力的、凝聚力的新闻作品,并使“四力”结合,打造精品新闻。

二.“四力”合力打造出彩新闻

增强队伍建设的“四力”,从队伍人员的素质教育抓起,

1.主动迈开腿,生活中寻找新闻

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能保持新闻消息的鲜活性,就是因为新闻工作者能在生活中永远保持永远迈开腿的工作作风,这是我们党基本的工作法宝,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迈开腿才能走向基层,寻找基层人民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并找到社会真正需要的话题或消息材料,正确把握新闻报道来源的真实性和社会关注度热点,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独家新闻线索。《怒江报》刊发的新闻报道《纳云德在片马调研时强调:强化跨境联防联控群防群治 坚决打赢防控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正是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新闻,既大力宣传边境一线工作人员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积极作用,又注重到边境一线抗疫实践中寻找鲜活的新闻素材。这一独家的新闻线索便是怒江报社记者紧跟州委书记纳云德的视察步伐,深入泸水片马基层探访而得,这再次说明了脚力的重要性,即脚力就是要新闻工作者积极走动,走动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素材。

2.增强敏感性,把握舆论方向[1]

“眼力”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有敏感性,对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敏锐捕捉力、辨别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信息流中拨开迷雾辨清是非,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发现社会争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理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引导社会大众更好地认识社会问题,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把握主流价值形态在社会舆论中主导作用,坚守舆论阵地。在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进行新闻热点的不良营销,肆无忌惮地扭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对此,《怒江报》发表了《易地搬迁不是“异地搬迁”》的评论文章,报道鲜明地指出党委政府在易地搬迁工作中所做的努力,以及搬迁群众入住安置点后的后续扶贫政策及得到的实惠,文章立足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及时准确地纠正了一些自媒体对怒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曲解。

3.深化思想性,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2]

睿智而富有深刻洞察力的新闻工作者,总能在艰苦的新闻工作中保持自我的思考能力,积极思考新闻主题是否合适、报道用词上是否恰当、主题策划是否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消息传播影响力是否足够担当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核心的基本能力。怒江大峡谷网刊发的《怒江:组建“扶贫暖心团” 算好五笔搬迁账》[3]鲜明地体现了新闻报道在消息内容上的专业性、深刻性,并预期展现出应有的社会影响力。笔者认为,这样的成功报道因素有:一是“五笔搬迁账”内容涵盖了医疗、就业、教育、生态等搬迁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热点,文章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政策深入浅出的解读、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搬迁群众了解政策、吃透政策,给有顾虑的搬迁群众吃下来定心丸[4];二是抓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这一热点的背后原因,是因为记者长期有效跟踪思考了这一问题;三是消息内容简短有效全无冗余之感,这抓住了现代自媒体的阅读习惯。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报道的巨大成功。

4.更新表达力,统筹新闻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笔力不仅仅指的是作者要拥有好文采,更高的要求是作者要能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使二者尽可能统一在一篇新闻报道之中,真实性自不必说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很多新闻报道无法掌握可读性,也就无法在激烈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占据舆论和传播的最佳阵地,新闻工作者要锻炼自己的趣味性语言功力。新闻工作者只有积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历史文化学习,才能写成具有可读性新闻佳作(如积极运用好民族语、民间谚语、历史典故、成语等)。例如,新闻报道《“总书记‘摆克阿克几’”》[5],引用傈僳语“总书记‘摆克阿克几’(傈僳语,意为:总书记的讲话非常好),阿努阿克叟妮诗(傈僳语,意为:我们非常愿意学)”,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增强了,也吸引了大批社会关注度,使报道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五、结束语

新闻报道的生命力需要参与其中的新闻工作者永远保持源源不绝的活力,这种活力也因此才能产生在新闻报道中,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新闻工作素养,练习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提高自己在新闻选题策划和创作思考中的主动性、敏感性、思想性和表达力,把新闻素材的创作舆论方向把握好,凸显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可读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黄武. 浅析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者增强“四力”的主要路径[J]. 记者观察月刊, 2018(24):18.

[2] 高永亮, 周萌. 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四力”的路径探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8):109-111.

[3] 傅春秘.新闻记者如何在全媒时代下加强“四力”建设[J]. 传媒论坛. 2019(16)

[4] 魏丽娟.浅析基层新闻记者如何践行“四力”[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14)

[5] 宋敏.在践行“四力”中融合创新——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应对[J]. 新媒体研究. 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