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探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郭鸿超 王迁 王亚男

潍坊市园林环卫服务中心 山东潍坊 261031

摘要:随着城镇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模式逐渐趋于城市,随之产生的垃圾量逐日增多,生活垃圾的成分也从单一的农产品废料,逐渐向塑料、玻璃、纸类等成分发展,靠自然降解难以消化。此外,限于农村用地分散、居住密度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特点,农村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由此产生的垃圾围村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而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视也愈发强烈,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处理

前言: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比较简单,主要为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和人畜排泄物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展了改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生活用品走入了农村,成为了农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物质,使得农村的垃圾成分也变得日益复杂。废弃包装袋和农业生产中的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废弃电池和家用电器的处置不当引起的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农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威胁。

1、农村垃圾发展现状

传统农业时期,垃圾不是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是果皮、秸秆、粪便等有机垃圾,且垃圾产生量不大,可通过喂养牲畜、堆肥还田的方式进行消纳。如今,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农村生活垃圾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并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也更为复杂,其处理不能靠单一的自然净化就可以实现,需要引入人工处理方式以加大垃圾处理能力。

1.1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商品创新层出不穷。商品种类的增加,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了生活垃圾成分日益复杂化的原因之一。   1.2消费心理

商品品种的多样化以及更新换代速度的提高,不断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刺激着消费者对新鲜物质的渴望超出理性思考的范围。非理性及过度消费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大量垃圾。   1.3思想意识

大部分农村,特别是偏远且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条件及文化教育水平很难及时跟上现代城市及先进农村的节奏。垃圾分类化、科学化处理意识严重不足。未分类的垃圾难被处理,也使垃圾总量居高不下。   1.4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目前大约有69万个村庄,数量庞大。政府对于乡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且垃圾处理政策的切实到达范围不足以覆盖全部农村,政策实施及监督力度不够。

2、农村垃圾处理原则

2.1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原则

围绕改善和提高我镇城乡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削减生活垃圾污染、保护环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理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2.2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原则

各村(社区)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由镇治理办结合人口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污染防治措施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2.3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和垃圾资源再利用。

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存问题   3.1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差   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较差,理解不到位,有的人对于垃圾分类的实施不理解、不接受,觉得垃圾分类、堆放、处理等环节太烦琐;也有的人认为城市实行垃圾分类都难以实现,何况是在农村。在农村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对垃圾乱丢、乱放,导致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垃圾处理方式随意,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焚烧,这种方式虽然处理了垃圾,但是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3.2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不明确

目前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没有专门的立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农村对于一些政策的实施本来就滞后,在政策出台时,不能立即实行。在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基本靠自觉,并没有较全面的标准和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具体防治办法一般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同时,由于地方性农村垃圾处理法规较少,没有强制性的回收制度,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垃圾处理缺乏指导。   3.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低   目前,农村还普遍存在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缺乏和处理能力低的问题,乡镇垃圾处理体系覆盖率低,政府建设和后期运营资金保障不足,缺乏监管机制,也缺乏强制性管理。农村对于垃圾的基本处理方法是在村内根据村民居住的集中程度和规模放置垃圾桶,村民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内,垃圾清理员负责清理道路上的垃圾,并将垃圾运输到中转站。但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村委会无法拿出足够资金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4、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对策   4.1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   实施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是全体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为了使更多农村居民支持和致力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公告栏、广播等传统宣传方式开展垃圾管理和垃圾分类等专题活动,再结合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在网上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从而充分认识环保和废弃物分类的重要性。   4.2推行科学垃圾分类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各村的分类标准应该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实际情况制订,同时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国情复杂,各个地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和体系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以及法律工作者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出台更多适合的法律法规,构建一套综合、全面的法律体系,为垃圾分类治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4.3加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   应单独为有害废物设立专门的有害废物回收设施,以确保从源头对农村生活废物进行详细分类。在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后,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实际的分类情况,投资专业的分类运输设施和分类处理设施,如分类回收车和分类转运站,以避免垃圾在源头分类后到后期再次混合的现象发生。   4.4加强垃圾分类监管   实行奖惩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不配合的村民,要进行处罚;对于举报、制止随意丢弃垃圾的村民进行奖励。使群众互相监督,形成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与垃圾分类处理的良性循环。   4.5完善循环经济下垃圾分类治理模式   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垃圾”生态产业链,创建共享机制,发展“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解决废物分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将分类后的垃圾资源化,例如有的垃圾可作为有机肥售卖出去,对于塑料等可回收资源也可售卖给需要的厂家。

结语: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解决垃圾围村、垃圾进城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垃圾源头分类,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二是加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化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三是融入“互联网+”理念,激活资源回收系统;四是优化垃圾转运环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祁瑞瑞.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2]王伟良.秦皇岛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3]李莹.实施垃圾分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X县L镇M村为例[J].行政科学论坛,2019(11):51-53.   [4]操建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9(6):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