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3

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刘丹 刘孟珍 杨柳 汪芗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1118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 例PAR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针刺传统取穴治疗,实验组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 PAR 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减少患者的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常年变应性鼻炎;针刺治疗;蝶腭神经节;临床疗效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1]。其发病与环境、遗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其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其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更为多见,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该病,但其临床疗效并不显著,且并发症较多[2]。而相关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由于临床医生各自的见解不同,而治法繁多,并没有规范化的针灸治疗方案。笔者为进一步研究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 PAR的临床疗效,特进行了本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中医门诊收治的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关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3]与国家中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②年龄20~60岁;③未合并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④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恶性肿瘤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季节过敏性鼻炎患者或对药物过敏者;④心脑血管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及合并肝、肾等器官衰竭患者;⑤全年哮喘、血管运动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者;⑥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蝶腭神经节定位:在面部下颌骨冠突和颧骨颧突所形成的切迹中,外眦至下颌角连线与颧弓外下缘交点,左右各一穴。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5mm×55mm毫针。患者取坐位,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75°角,与额状面及水平面均呈15°角,针刺方向大体朝向对侧颞骨区域,缓慢进针,针刺深度为55mm左右,当针刺到翼腭窝后拔出针。

1.4.1对照组:取印堂、迎香、合谷、下关、颧髎,皮肤常规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肺俞针刺后不留针,每2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蝶腭神经节,两侧蝶腭穴交替使用,每2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1.5.1鼻炎症状积分

采用《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5]中证状积分。见表1。

1 鼻炎症状积分

计分

喷嚏

流涕

鼻塞

鼻痒

1分

3~5次

≤4次

有意识吸气时感觉

间断

2分

6~10次

5~9次

间歇性或交互性

蚁行感,可忍受

3分

≥11次

≥10次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

蚁行感,难忍

1.5.2鼻炎体征评分

采用《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6]中下鼻甲体征评分。见表2。

2 鼻炎体征评分

评分

体征

1分

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

2分

下鼻甲与鼻中隔紧靠,下鼻甲与鼻底之间尚有小缝隙

3分

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

1.6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比较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症状但很快消失,鼻腔检查正常,改善率≥50%;有效:症状得到改善,发作次数减少,局部体征改善,改善率为20%~5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改善率≤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5f602c713ff37_html_b06cb71179b7f2e7.gif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治疗前后鼻部症状体征评分比较(5f602c713ff37_html_b06cb71179b7f2e7.gif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11.11±2.08

6.72±2.45

对照组

14.11±2.03

8.72±2.46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实验组

40

14(35.00)

21(52.50)

5(12.50)

35(87.50)

对照组

40

9(22.50)

17(42.50)

14(35.00)

26(65.00)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PAR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其发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等变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日常工作。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蝶腭神经节是支配鼻黏膜神经纤维的交汇点,由三叉神经的上颌支及翼管神经的交感、副交感支组成,是支配鼻黏膜感觉、血管舒缩、腺体分泌的主要神经节。因变态反应炎症刺激黏膜感觉神经,导致蝶腭神经节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功能平衡失调,即相当于中医所说阴阳失衡。针刺蝶腭神经节可双向调节鼻腔内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恢复功能平衡,间接调节鼻腔的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功能,从而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PAR属于“鼻鼽”范畴。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外因为风寒邪气侵袭鼻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肺主鼻,在窍为鼻”,《灵枢·本神篇》:“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发病内因以肺气亏虚为主。鼻鼽与肺、大肠、胃、膀胱等经脉相关。治疗宜标本兼治,以通窍祛邪为法,佐以补益脏腑。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上挟鼻孔”。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鼻窦旁,肺与大肠相表里,迎香为治疗鼻病的第一要穴,可宣通鼻窍。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针之可加强肺之元气,有宣通肺气、固表之功,可使正气恢复,邪无所依。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穴,有宣肺通鼻之功,为治疗鼻鼽的常用穴。颧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别颊上出穴,抵鼻…”,此穴为局部取穴范畴。印堂为经外奇穴,归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过鼻梁正中,针刺印堂可使气至病所,起到疏通鼻窍的作用。肺俞为肺脏经气输注背部之处,具有补肺益气的作用,从根本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阴平阳秘,鼻鼽自愈。根据局部取穴原则,位于附近的蝶腭神经节穴位亦可用于治疗鼻鼽。诸穴配伍可提高免疫力,改善体质,标本兼治。因此笔者为进一步探究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鼻部的症状、体征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治疗PAR相对单纯传统取穴治疗PAR的临床疗效更佳,有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传统取穴能够有效缓解PAR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智先,张路,陈立和,等.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6):565-570.

[2]刘莉莉,马惠芳,卢婧.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7,42(3):259-262.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4]李国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出台[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1995(2):5.

[5]顾之燕,董震.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0):166-167.

[6]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