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心旧居住区公共绿化景观环境的“微改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7
/ 2

广州市中心旧居住区公共绿化景观环境的“微改造”研究

张晓晴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 广州市中心 旧居住区 公共绿化景观环境 微改造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它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然后从物质层面分析市中心旧居住区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微改造”措施。

一 公共绿化景观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绿色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关系到城市环境和风貌,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构成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要素,而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是是城市人工生态平衡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规划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住宅将向标准化,多样化发展,居住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也将出现一个新的阶段。广州这个现代化都市中心存在不少的建筑密度较高的旧居住,这些居住区的公共绿化景观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为市民营造环境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是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绿化景观具体对城市生态环境有以下几点益处:

1、改善城市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防止西晒;

2、吸收噪音,减少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

3、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城市生活,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

4、有利于城市防灾,抗灾,如减少水土流失。

二 市中心旧居住区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中心旧居住区内居民对于旧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浓烈的居住氛围普遍是认可的,但旧居住区是与过去生产力相匹配的,从物质层面而言,在公共绿化景观环境方面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1)缺少绿化(2)公共活动场地不足(3)景观特色不明显。功能性衰退是旧居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旧居住区面临着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广州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要求不低于30%,而市中心旧居住区的绿地率远低于此要求,居民对于公共绿地,活动场地的不满意程度一直名列前茅,居民都希望能够增加绿化,特别是可供活动得公共开敞绿地。例如农林上路、东皋大道、新河浦、昌华大街、梅花村是广州旧城区五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根据上述五个居住区的居民人居环境的不满意情况调查显示:占前三位的均包括缺少活动场地和绿地(见图1)。而相应的环境建议调查显示:居民对环境建议具有共性,其中扩大活动场地、增加绿地是居民共同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见图2),这与人居环境不满意调查中的结果也是相符的。可见,增加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急待解决的问题,从与居民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对于活动场地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只是单纯的场所,而是需要富有区域特点的室外景观,设计有娱乐健身器材的居民娱乐交流空间。

5f6323710359b_html_d870b1eaf5f33976.gif5f6323710359b_html_66b70096d79d4ece.gif

图2:人居环境建议调查分析

三 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微改造”措施

“微改造”指通过对建筑或公共空间的局部拆建、对老旧空间功能的置换、对完好建筑结构的保留和表层老化的修缮,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空间的提升和人居环境的美化。从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层面而言,“微改造”不是要“大拆大建”,而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改造物质空间、美化环境,并且加入文化层面的改造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更新方法修复建筑、活化空间和延续文脉,同时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根据广州中心旧居住区的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微改造”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因地制宜,合理规模,提高绿地率

城市中心旧居住区的绿地率提高并非要一味求大,而是要因地制宜,采取渐进的方式,除了保护好原有绿地,要重视居住区内居民绿地的布局,改造规划时在现状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在后续的规划中可以逐步拆除非法加建或危房,规划绿地时要采用合理的规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在有条件的空地上多设置一些供居民活动的公共开敞绿地,如社区绿地小游园、宅间绿地等植物配置和配套设施。重视居住区的绿地建设。在统筹建设绿地面的的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绿化建设,培养居民绿色意识,每家阳台、户前都可以种植花草,房屋的楼顶作屋顶花园,这一措施对于地少人多的城市旧区来说很实用。

(2)整合资源、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系统

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系统,即整合零散的绿化景观要素,形成从入口、道路空间界面、宅前绿化、节点公共开敞空间连续的绿化景观系统(见图3~图5)。 “点”-见缝插绿,可在道路旁道路转弯处、宅前布置植物,这样可以积少成多美化街景。重视居住区域入口空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有标志性的景观标志,这样可以加强居住区域的辨识度和居民的归属感。“线”-形成绿色品质界面,市中心旧居住区建筑密度较高,街道尺度较小,可沿道路种植具岭南本土特色的行道树植物,如鸡蛋花、芒果树、石榴树、白兰等,对于无法种植乔木的道路两旁,可沿建筑边缘种植灌木或鼓励居民种植攀藤植物和花卉、盆栽等,将零星的绿化点组织到整体绿化系统中;对于有院落的建筑,可以建立1.8-2.5米左右的围墙,形成通透或半通透的围墙与外部空间隔而不绝,使建筑界面与外部公共空间形成自然过渡,并形成庭院绿化景观的渗透,绿树成荫的道路,形成清幽宁静、尺度宜人的花园式居住环境。“面”-重点建设公共开敞的景观和活动空间,在宅间或集中的空地重点建设公共开敞的景观和活动空间,布置相应的游憩和活动设施,使其真正为民所用。

图片 315f6323710359b_html_29b924ecae4d4a2c.jpg5f6323710359b_html_b5fcdd2cf1e28d1.jpg

图3:宅前绿化 图4:庭院绿化及道紫薇 图5:转角宅前绿化景观

(3)活化公共环境,形成特色的绿化景观环境

公共绿化景观环境“微改造”的设计规划应该与气候,地形、文化文脉相结合,形成当地区域特色。如地形多变的地区可以随地形起伏设计;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充分挖掘,结合特色合理布置亭、廊、花架,水池、雕塑、假山,花坛、铺地、街灯等设计,为市民提供主题型公共环境(见图6)。居住区内的公共景观环境不仅能供居民观赏,更应该使之成为供老人、儿童、居民休闲休憩活动的场所。例如广州市近年陆续改造了一些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农林上路传统民居保护区、新河浦传统民居保护区等,改造中利用广州近代独院式住宅区内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构成了绿树如茵、优美的人文景观环境, 打造了不少反映广州传统生活的景观。

5f6323710359b_html_21c0f4933815bfb9.jpg5f6323710359b_html_8a6ac23d6b7a99dd.jpg

图6 集中绿化休闲广场设计意向图

四 结语

2015 年至今,广州进入了城市更新阶段,在市中心的旧居住区改造中,政府提出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改造运作原则,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形式,采用“微改造”的新模式。通过这种微改造,近年广州市中心旧居住区的公共绿化景观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可是要实现全面提升,还需要不断从各层面循序推进。城市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开发建设,但是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重视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旧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公共空间的建设,真正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生存生活的乐园。有了良好的城市环境,才能真正的、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反之只能是空想。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吴阳.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策略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