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浅析青少年犯罪

邵启聪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 710000

摘要:青少年犯罪作为特殊的犯罪类型,由于犯罪主体的敏感性,对青少年犯罪的治理要求不同于一般犯罪治理,以做到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对青少年犯罪的分析需要结合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心理特点等对其犯罪成因进行特殊分析,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犯罪治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联系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对应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成因 犯罪治理

一、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普遍要求为社会认同与社会尊重,他们希望社会不再把他们当做儿童来看待,而是当做成人来对待。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发展导致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开始逐渐疏远,留在家中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将生活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同伴及家庭以外的活动中去。因此青少年的朋友的行为也与青少年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

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犯罪学习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所谓犯罪学习理论也即不同交往理论,其认为犯罪的学习机制和其它种类行为的学习机制是一样的,都是在沟通过程中通过社会互动习得的,犯罪行为是通过与违法者联系或通过观察犯罪活动的机制学会的。之后,又发展出多种理论,理论之间虽然具有细微的差别,但共识大于分歧。犯罪的学习理论大都将犯罪行为看作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习得的,是受同伴和其他有着越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人影响的社会化后果。

现实中同样已经证实,朋友能够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和适应结果,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没有不良问题行为的朋友能够有效防止青少年参与反社会行为,但与有不良问题行为的朋友交往则会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对朋友网络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的朋友圈中,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数量越多,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犯罪水平越高,同伴的不良行为和个体本身的犯罪行为之间具有高度相关。因此,朋友对青少年个体良好发展意义重大,与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交往能够导致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不良同伴在其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不良同伴交往被看做是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朋友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不良朋友对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消极影响。

(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

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第一社会化场所,对其成长发育有着巨大影响。其一,青少年在经济上尚未能完全独立,必然会受到家庭的约束和管制;但在另一方面,在人生重要的成长和转变期里,青少年向往独立,渴望冲破一直以来的所谓的家庭的束缚。这样一对天然的矛盾如果没有正确处理,极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其二,家庭变故也会对青少年正在成长尚未完全的心灵造成重大影响,家庭成员的犯罪、离世等行为会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埋下不稳定因素的种子。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思想活跃且不稳定,受负面情绪影响大,对于一些事情的接受能力还不够,因而,在作为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容易产生情感认知和身份认同上的偏差,进而导致过激行为。

家庭环境本来是每一个人人格最初被塑造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于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却又有一个又一个自私刻薄、充满暴力和争执的家庭存在,而这样一个个功能不健全的家庭又导致了大量青少年犯罪人的出现。

第一个方面可以归为青少年的自身心理、生理问题的主观方面。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面临着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全面成熟。然而,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发育的成熟,以及脑垂体下腺发育带来的内分泌问题使青少年在此阶段具有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认识偏颇,观念紊乱,侥幸心理作怪等心理特点,并在青少年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激动且情绪波动很大,而又由于意志品质和社会历练的不足,会使得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遇到一点挫折就倾向于迅速转化为攻击行为,并且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极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受到教唆,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二个方面是家庭因素中的客观方面。家庭暴力、家长的教养、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等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家庭暴力为例。由于家庭暴力只发生在个别的家庭成员内部,受害者一般不愿或者不能寻求帮助和救济,具有隐蔽性,加之我国法律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规定甚少公安机关也难以处理,所以不论青少年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了身体还是精神上的伤害都很难被及时发现和关怀,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将这种伤害转化为攻击行为,进而导致青少年的犯罪。

  1.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和一般犯罪的犯罪模式以及犯罪形态的不同之处便就在于青少年实施犯罪的诱发因素具有特殊性,因此这要求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要更加具有针对性,要在准确把握成因的基础上做到精准预防。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作为青少年最亲近、直接的监护人,其教育水平直接能够影响青少年的性格发展状况。父母应当从自身做起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对象。同时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坚决反对使用家庭暴力或是金钱诱导等不正确的教养方法代替常规教育。让青少年从自身内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学校学习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精神性的心理健康提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也正说明了完善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意义重大。

(二)完善的社会制度

首先,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对于防治青少年犯罪而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防止青少年因贫困等方面的原因走上犯罪道路,而且也能有效保障青少年的家庭在防治其犯罪方面奠定充分的物质基础。

其次,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社区,在预防治理犯罪上发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社区建设青少年帮教、公益类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生理卫生教育等义务扶助,帮助青少年解决困惑、消除麻烦,同时防止他们因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铤而走险。

(三)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控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媒体引导着舆论的方向,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因为需要正确引导分别能力尚不完全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色情、暴力之类的宣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宣传社会正义等方面,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正义感,扮演好公正、客观、正义的媒体角色。另一方面,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应适量适度,由于一些青少年可能在接触新闻媒体所报道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后进行模仿,新闻媒体在报道此类案件时应注意措辞,在保证真实客观的情况下防止示范效应的发生。

三、总结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和中坚力量,青少年发展的成与败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不管在任何历史时期、国家地域,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青少年犯罪的控制预防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具体分析其成因,在对成因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在做到精准预防。

参考文献:

[1]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分析[J].刘引引,李精华.大庆社会科学.2019(03)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J].孙静娴,黄江华.改革与开放. 2012(18)

[3]青少年偏差行为致因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杨宪国.广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