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类舆情中公众情绪的传播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突发公共卫生类舆情中公众情绪的传播机制研究

王会芬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疾控中心,湖北 利川 445400

摘要: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群众的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出现舆情危机,对人们造成误导,甚至引发群众恐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政府缺乏及时有效的手段应对舆情,因此需要在新时期健全应对体系,树立现代化传播思维,以此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文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入手,并分析如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希望对相关研究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舆情公众情绪传播机制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群众对疫情发生和防治工作开展密切关注,尤其是群众居家隔离期间,普遍利用网络媒体了解舆情,通过对舆论信息的有效管理,不仅可以让人们及时真实地了解疫病发生动态,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开展舆情传播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回应群众关心问题,主动将疫病发生情况更新,避免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

  1.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

(一)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途径了解舆论发展情况,信息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比如新冠发生期间人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了解新冠疫情动态,显著提升了媒体与群众的互动性,便于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冠疫情传播和防治情况。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每天超过10亿人次使用各种浏览器了解新冠信息扩散路径、学习防疫知识、搜索疫苗研发进展、关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等[1]

(二)舆情危机有关体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有关疫情的事件都可以在网络中发酵,同时舆情危机也频繁出现。从新冠疫情的舆情危机中可以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疫情发生后容易引发群众的惶恐。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疑似病例以及潜在风险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更加关注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如果政府和主流媒体不能如实将相关数据及时发布,必将导致社会恐慌;其次,群众误读疫情防治方法。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部分新闻媒体会发布虚假内容。进而造成了群众的误解,比如关于新冠疫病的传播根源就有多种说法;再次,群众对政府防控工作开展高度重视。新冠疫情发生后,武汉市政府全面采取相关措施应对疫情,然而环球时报记者将拍摄的混乱场景发布于网络中,使得公众对政府工作开展存在疑虑,掀起舆论波澜。最后,群众对一线防控人员的高度重视,新冠疫情防控的前线一线人员付出巨大努力,群众也更加关注其待遇问题,后期国家监委对信息及时公布,使得舆情危机有效解除。

(三)舆情危机出现原因

在舆情危机发生的背后不仅体现出防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暴露出主流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能力不足,主要缺陷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舆情应对理念较为落后。长期以来,部分新闻媒体人员采用封、堵、防的舆情治理方法,导致舆情危机挽救时效性差,还可能由于表述不准确,造成更大的舆情危机;其次,舆情应对能力较为缺乏,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应对舆情的工作中存在能力不足问题,甚至变成舆情危机的导火索,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最后,舆情判断机制不够完善。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其更加关注全局防控问题,而对于微观舆情信息缺乏关注,或者由于政府干预导致部分信息受到屏蔽,而当前社交媒体范围日益扩大,获取信息路径更加多元化,可以从多种渠道和多个角度展示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主流媒体由于管理缺位导致信息失真,以此导致舆情危机出现。

  1. 如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

舆情的本质就是民意的表达以及社会情绪的宣泄,需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避免群众出现恐慌,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在开展舆情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对群众正常情绪的表达加以引导和正面对待。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发布需要网络监管部门主动采取相关供错化,被动为主动,尤其是要对蓄意造谣和破坏防疫工作开展的舆情进行有效处理。政府和主流媒体作为新冠疫情舆情危机处理的主体,需要顺应媒体发展方向做好舆情调研,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舆情,避免舆情中的负面消息影响防疫工作开展,同时需要科学宣传新冠疫病的防护知识,以此为打赢防疫战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体说来:

(一)树立现代化的传播思维

首先,树立受众思维。群众关注的重点直接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如果政府未能有效把握群众的关注内容,就会导致舆论传播工作开展处于窘境,所以说政府要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变化,对舆情发展进行有效跟踪,并且尊重舆情的传播规律,利用有效的回应方法让群众了解其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压制不利舆论的传播。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对政府工作的开展有诸多讨论,政府需要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树立法治观念和开放意识,接受群众的监督,以此打造良性互动的机制,把舆情危机作为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体现

[2]

其次,树立系统思维。在应对舆情危机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信息传播的来源渠道。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应对复杂的舆情危机,在重大疫情下要求政府树立全局思维,确保方式方法具有针对性和联动性,以此正向引导舆情。

(二)健全全媒体应对体系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人们也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在网络中无限放大,比如说身处疫区的群众可以通过语音短视频等方法让社会公众更加直观的了解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如今的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任何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方式都是徒劳的。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关注事件从发生直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通过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VR等相关内容,让群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共同参与到新冠疫病的防控工作中,全员媒体指的是群众主动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信息传播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让群众有更好的信息获取体验。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需要全方位的应对舆情危机。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府和主流媒体需要具有敏锐的嗅觉,把握舆情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打造舆情预警和监控机制,避免由于舆情应对不及时导致舆情失控问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需要主流媒体及时跟进,采取连续性的报道方法,突出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价值,能够真实反映出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要有效衔接主流媒体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减少同质化信息发布,提升信息发布时效性。

其次,需要多元化的应对舆情危机。政府和主流媒体需要了解群众的诉求,利用符合群众特点的方法发展舆情,目前音视频已经成为网络传媒的主要途径,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报道,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短视频以及可视化新闻更加关注情感和理性的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平台结合的方法,显著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比如在春节期间,城市务工人员开始返回农村,人们都会接收到手机短信,进而积极做好防控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为有效应对舆情危机,需要国家以及各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舆论引导,进而推进抗疫和舆情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明,郑念.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应急科普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媒介和科学家群体“三权合作”的分析框架[J].科学与社会,2020,10(2):30-43.30.

[2]刘思楠.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企业医院舆情管理实践探析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思考[J].改革与开放,2020,(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