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的夏天静悄悄(外二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9
/ 3

六盘水的夏天静悄悄(外二篇)

文 /张钧杰

与其它地方夏天的炎热,闷热、酷热相比较,六盘水的夏天似一阵风般悄无声息地掠过。以至于人们还没有感觉夏天的味道,它就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如果不是树木的青翠葳蕤与野花幽香竞发的提示,人们似乎不觉得夏天的来临。太阳嘛,自然是懒懒散散地在云层中时隐时现,想要在这里把人晒黑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更别提人群中会有欧美崇尚健康为美的小麦肤色,这里的太阳不太给力啊。

想找点夏天郊游的惬意,“瑶池”与明湖湿地公园这两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风景虽各异,但在夏天的静谧之美上都如一幅宁静的画一样,清新出尘,飘逸俊美。先来说一说瑶池吧,如果以一颗明珠这样的词来形容它的话,未免有些老套。我相信更多的人愿意把它描绘成一面蓝色的镜子。

漫步瑶池之畔,湖边的依依杨柳轻拂微风,似娇羞苗条的少女抖动腰肢,展现婆娑的灵动之美。二三只交颈引项的黑天鹅轻浮水面,耳鬓厮磨悄悄窃语中,身影一漾一漾地浮动,把蓝色的镜面划开了一条细细的裂纹。在这静静的画面里,时光仿佛凝止了一般。阳光倾洒在青山、湖岸、树木花草、行人上时,拂面的清风以凉爽告诉人们,这夏天的时光是如何的宁静,轻巧得像个蹑手蹑脚闯错了地方的孩子一样。

跟瑶池的静美不同,明湖湿地的静是人在各种行为活动之中,反衬出来的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场景。先是停车场边水洼的芦苇,看见众多停泊的车辆与游人迎面而来时,心中就在窃喜。一是有更多的人欣赏到它们碧绿修长的身材,二来有了围在它身边的红男绿女的做伴,而缓解了它的孤单。特别是向它泼水嬉戏的孩子们尤为招它喜欢。

走在四通八达四面临水的木桥上,南北纵横交错的木桥如一条条黄色的龙静卧在水面。风吹过水面掀起的涟漪在游人的镜头下,与远处的青山定格在了一帧帧的图画里。湿地一隅的木桥下,睡莲半开半掩,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默不做声,只有阳光的轻抚之手,才能让她散发出圣洁的光。不知不觉间竞教人看得痴了,醉了。而看到的人呢,则是一种幽幽的情縤在心中悄悄地绽开。

如果说水岸之畔的夏容易给人宁静之美的印象的话,玉舍森林公园里山林的夏,同样以一种静的姿态来诠释这种平静。莽莽的林海深处,落叶松,马尾松、红松、青松、雪松、还有榛树以及各种阔叶林交织成的一片苍莽之色,密不透风,像一道道屏障一眼望不到头。松风入林处,松涛滚滚来。只有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惊起,奔跑、掠过时,更突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来。

苗寨景点里,身穿苗族服饰的少男少女吹奏起欢快地芦笙,跳起苗族舞蹈的一刹那间,远古的苗家风情迎面而来。如歌如诉中,讲述着蚩尤子孙从古至今流传的古老故事。

农家乐里烧烤的炊烟袅袅升起,一阵阵烤羊肉烤鸡的香味慢慢传来,人们围坐树荫之下大快朵颐之际,松树上落下的松果“啪”的一声轻轻落下,与人们的欢声笑语融为一体,在寂静中彰显夏的安逸与清凉。

夏天的时光也在这动静交织的画面中悄悄地溜走了。

如果说六盘水市区海拔1797米的高度造就了“凉都”的美名的话,距市区15.8公里的梅花山则以2680米的高度成为“凉都”的高处不胜寒处。在这亿万年之前海底崛起的亘古高山之上,一座座洁白的小小山峰,如一朵朵梅花绽放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上,纵横十数里之远。

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雄伟壮观场面,远远望去更教人心中想起毛泽东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激情豪迈来。

夜幕下,站在山峦高处,风清月朗间,天蓝色的幕布如梦如幻,银白色的月光皎皎灿烂。天边几颗廖廖的星子忽明忽暗闪烁星辉,清风徐来时,山间小树茅草轻动,山石在月光下静静无声。天地间有明月有惊鹊有清风,唯独没有鸣蝉,这夏夜真是好一片寂静无声,细听下,只有山风激荡的天籁之声。

你以为市区里的夏天与山野不同,那你就错了,虽然大街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人们怡然自得的脸上却无半分夏天热气的惊扰,上班的,读书的,休闲的,各色人等皆波澜不惊的在忽隐忽现的阳光下行走。

特别是水城河之畔的两岸上,更加到处是树荫下纳凉,观景、打牌、跑步、骑车的人们。云淡风轻的日子也好,还是凉风细雨的日子也罢,这里的夏天正如《粉红色的回忆》里唱的那样:夏天夏天悄悄过去……

因为在这个被称做“下雨当过冬的”城市里,夏天好像就从来没有来过一样,在一个个天青色等烟雨的日子里,六盘水的夏天总是在一阵阵凉凉的风雨中过得静悄悄。

乡愁,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情怀

乡愁是什么?在中国人的眼里,乡愁是情感世界里最复杂、最难以形容、最难以叙述、最难以表达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满满激荡在心中的一种情绪。

这种情绪又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有关。所以,每个人对乡愁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于我而言,我认为:乡愁,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情怀。

第一次有乡愁这种感觉,还是在我年轻时的1997年的夏天里,第一次尝到了这种滋味。

当时我是南疆广西武警部队第二年兵的一名战士,刚从中队调到支队政治处任新闻报道员才几个月的时间。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间得了胃疼的症状,吃不下吃不好成了一大困忧,在近一个月的治疗中,人也瘦了一圈。这段时间里,很少想家的我,不自觉的想起家乡-----贵州安顺的风物来。

躺在床上,我想起了同样的夏天里,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清粼粼的小河里摸鱼的情景:蓝蓝的天空下,白云悠悠。清清的流水缓缓流过,河面上水波不兴。青青的水草柔柔的一缕缕地轻轻随水飘荡,河岸边的水草与矮树青碧悠悠,其间灿灿的紫红色野花,更是在阳光下灼灼其华,热烈地演绎着夏花的烂漫与璨然。散发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的味道。岸堤边夹染着青苔的石头缝隙里,青黑色的鲫鱼悠闲的躲在荫凉处,张着小嘴一呼一吸,等着少年浸在凉水里的小手来抓它们。

河岸旁边,是扬着碧绿波涛的稻田。风一吹起,洁白的稻花和着稻杆稻叶的身姿一起起舞。不过稻杆稻叶在风吹过后,又昂扬奋发地傲立水田。好像风从来没有来过一样。而那稻花呢,已悠然轻凫在水面上,与之相伴的是一朵朵静静的小小青萍。一种被我们小孩子称为“写字虫”小昆虫,用它又细又长的足,划着步子,快速移来移去,在幽幽水草和水面上滑过来,又滑过去。真的像在写字一样,不过写些什么,只有它自已才知道。

在回味了家乡的小河与稻田之后,我的思绪又移到了家乡的小吃上。当我想起油炸鸡蛋糕时,这种家乡小城特有的小吃,正挥发着米浆包裹着肉沬香葱的深长香味,带着金黄油亮的色泽从油锅里捞出来,热香四溢的画面,立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的风物与小吃,仿佛唤醒了我沉睡在内心深处的乡愁。啊,原来这种我平时间从未流露出来思乡情结,在我生病的时候跳了出来。原来这竟然是埋藏在我潜意识里的一种情怀。它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乡愁的味道。

随着年龄阅历经历的增长,人到中年后,我对乡愁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我觉得乡愁是多种多样的。穿过时空的隧道,乡愁在岁月的风情里是一首首诗。

这一首首乡愁的诗也是多变的,风格炯异的诗。它可以是浓烈的,喜悦的,惆怅的,淡淡的,欢愉的,深情的。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乡愁它是浓烈的;在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时,乡愁它是喜悦的;在贺之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乡愁它是惆怅的;在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上愁”时,乡愁它是淡淡的;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乡愁是欢愉的;在毛泽东“依稀别梦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时,乡愁它是深情的。然而无论上面这些何种乡愁里,说不完道不尽的,是诗人心对乡愁不同的感悟感受与感慨。

在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乡愁诗里,我觉得余光中的《乡愁》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这两首乡愁诗可谓是独树一帜,最具特色的乡愁诗。因为一提及乡愁,人们最先想到的必然是余光中写下的句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在流沙河的诗里写道: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这两首诗把所有像他们一样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写得情感丰富,淋漓尽致。故而这两首诗成为了乡愁诗里的绝唱,流传不衰。通过诗人们乡愁的诗,千百年来无数人乡愁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也得以述说心中情怀,说出了无数人的心里话。

执着于心中怀念,乡愁是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执念。

如果以家乡比喻为根,那么乡愁可以比喻为人的魂。

在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的”思想下,这是牵动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人生暮年最好的写照。这一点在老一代人身上犹为明显和突出。

以两广和福建众多的海外侨胞为例,年轻时为谋生计,无数人离别家乡和亲人,远下南洋,甚至更远的太平洋彼岸的欧洲美洲,乃至更远的非洲,足迹遍及全世界为生。一旦老了以后,他们当中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仍然是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去。

回到了家乡的人,看到熟悉的山水旧人旧物,吃到家乡风味的食物,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即使沧海桑田已把不复存在的旧貌改变,但心里仍然还是觉得在心中找到依靠和所属,这种认同感不以时间改变而改变。没有回到家乡的人呢,心中除了思念,怀念、依恋之外,就是浓浓的惆怅和遗憾。

乡愁这种根殖于心中的情怀,在每一个心中广种,除却普通人,即使大人物也不例外。

毛泽东回到家乡湘潭绍山冲时,他仍然是老人眼中那个聪明好学的“石三伢子”,是师长同学眼里那个怀抱救国救民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上进革命青年。

蒋介石回到家乡奉化溪口时,他仍然是老师眼里的那个蒋家南货店里的小少爷,是同学伙伴眼里爱耍赖皮的“瑞元”。到台湾后,他去世前的遗愿,仍然是念念不忘有朝一日能安葬在大陆溪口。大海上,波涛奔涌不息,我想他的灵魂已飞越过南海海峡,回到了东海旁边的故乡。

乡愁,在末来新一代人眼中是多元世界变化的“变奏曲”。

在人们的眼里,有关家乡一切的人物事物风貌食物都是可以引发和触动乡愁的一根弦。这根弦可谓包罗万象,它可以是熟悉的山水,熟悉的亲人朋友,亲切的乡音,它可以是曾住过的一幢房屋,上过的一所学校、走过的一条街巷、吃过喝过的食物饮料、一个游乐园、一座小桥、一条河、一个花园、一块农田、栽过的花草树木、养过的猫狗牛羊猪鸡鸭鹅等等。这些从小伴着人们岀生和生长的所有一切,注成了乡愁的元素,并伴着人的一生,成为记忆里最宝贵的回忆。

而现在,这一切都在被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口的迁移定居等因素打破和改变。比如有些人长到三五岁就随父母移居外省,在家乡以外的地方长大,那么对他们而言,家乡只是户口本上籍贯那一栏里的一个名称,吃着他乡的粮,喝着他乡的水,说着他乡的话,在外乡长大。乡愁对于他们而言,是空白的,是陌生的。他们的乡愁已融入和变成了从小长大的地方。

这一点以我的两个同学为例,他们这一代人的乡愁还在故乡。而生在广东佛山的他们的下一代子女,从小在外地长大,家乡和乡愁已变成了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

除此而外,还有很多从一出生就在欧美国家长大的孩子而言,他们就更没有乡愁这个慨念,在一副中国人的面孔背后,只是一个说着外国话的外国人而己。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一颗中国心。他们心中的乡愁是外国的月亮,而非中华的月亮。

夏日的傍晚

时间来到七点四十多分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要去看一下傍晚的晚霞,不曾想晚霞和落日已悄然不见踪影。

从身处的高楼望向对面高楼,一枚闪着亮光的月牙儿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支上弦月。明日是端午节,今晚这支初四的小小月牙儿,突然让我眼前一亮,心里掠过一丝欣喜。

月牙儿闪烁明亮的光辉,让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它看,不知不觉间不由想出了神。

本以为可以多欣赏一下月牙儿的清丽。谁曾想,就在我目光游离片刻间,它居然悄悄地游走过原来的位置,仅一小会儿就踱到了房顶后,再也看不见。

来去匆匆的惊艳,教我心中对这月牙儿好生留恋。

目光游戈过天边最远的幕布时,最后一道红光如调色板的色彩,抹在了灰色的云层里,相映衬的正好是一座高楼的身影,淹没在暗红色的最后一丝的光亮中。

不一会儿,暗红色光亮也消失在了灰色的夜里,好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一幢幢远处的高楼不规则的分列在城市东西南北的角落。霓虹灯的桔色灯光为高楼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当楼顶的灯光依次变幻出玫红,水红、宝蓝、金黄、草绿等色彩时,高楼像戴上王冠的国王,无比的端重大气,又神气十足。

至于其它房顶上闪耀着红色,白色,明黄色等各种颜色的广告招牌,散落在灰色夜幕下,东一处,西一处的显示着自己的存在感一样,拼命的刷着灯光映照的那张脸。

街道上不时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好像提示着城市里喧嚣的夜里,还有着它们到处晃动的身影。特别是远处的车灯闪着亮光,像睁大两只眼的人一样,在夜里走路。我想它们要么是在回家的路上,要么是在外出的路上。

夜幕下,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一幢幢楼房里透岀的一盏盏灯光。

看着一个个宽大的阳台或小小的窗户里亮着灯光的房屋时,我在想房里的人在做什么。

有些人也许也如我看到的一样,有男有女,在灯光下走动,有人在看电视,还有小孩子蹦来蹦去的身影。更多的还是我所看不见的,也想不到的人和事。

或许也有人和我一样,站在阳台上。在这个夏日的傍晚,打量着夜幕下,城市的面孔是什么样的模样。

离我这幢楼不远处的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岀租车,摩托车等车辆,还有不时经过的行人。

这是我每天看得最多的风景,这些风景披上了夜的衣裳,又与白天相比较有了不同的感觉和味道。当然不甘寂寞的还有街面上亮起灯光的一个个广告牌。

耳畔突然听见几声小喇叭里传来的叫卖声。我想这应该是不远处,街口路边夜市摆地摊的小贩的声音。虽然听不清叫卖的是什么。

听说近来沉寂和消失了好几年的地摊又准摆了,很是热闹非凡,即使我还没去看一看这盛况。不过想来应该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