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 TST)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和对肛门动力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 TST)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和对肛门动力学的影响

赵政、蔡晓燕、董江楠、张节、李军 *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普外科 200135

[摘要]目的 分析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TST)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TST组、PPH组和EPH组,每组患者各30例。TST组患者行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PPH组患者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EPH组患者行痔上粘膜环形错位套扎术。观察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肛肠动力学指标。结果 手术后,TST组患者的显效率为90.00%,优于PPH组的76.67%及EPH组的70.00%(P<0.05)。TS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PPH组及EPH组的27.66%、31.91%(P<0.05)。肛肠动力学检测提示术后1月TST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最长收缩时间均高于PPH组和E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手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显著,有利于维持术后肛门动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关键词] 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混合痔、肛肠动力学

痔(hemorrhoid)是一种发生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病症,临床上以痔核脱出、便血和疼痛为主要表现。手术是治疗重度痔疮的主要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TST手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并将其与PPH和EPH手术对比,以期找出较优的手术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混合痔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ST组、PPH组以及EPH组,每组患者30例。

1.2 方法

各组患者术前行肠道准备,备皮,手术选择腰麻。TST组行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PPH组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EPH组行痔上粘膜环形错位套扎术。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指标包括显效:患者的便血、痔核脱出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便血、痔核脱出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有加重[1]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尿潴留、肛门坠胀感和肛缘水肿。肛肠动力学检测应用肛门测压仪对各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月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TST组患者手术后显效率为90.00%,优于PPH组的76.67%和EPH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TST组

30

27(90.00)

3(10.00)

0(0.00)

PPH组

30

23(76.67)*

6(20.00)

1(3.33)

EPH组

30

21(70.0)*

7(23.33)

2(6.67)

注:*表示与TST组相比*P<0.05。

2.2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手术后TS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PPH组、EPH组的27.66%和31.9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组别

n

出血

尿潴留

肛门坠胀感

肛缘水肿

总计

TST组

30

1(2.13)

2(4.26)

2(4.26)

0(0.00)

5(10.64)

PPH组

30

2(4.26)

4(8.51)

5(10.64)

2(4.26)

13(27.66)

EPH组

30

4(8.51)

2(4.26)

6(12.77)

3(6.38)

15(31.91)

χ2

6.647

P

0.036

2.3各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

手术前各组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最长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各组直肠静息压无差异,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最长收缩时间均高于PPH组、E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各组患者肛门动力学指标比较(x±s

组别

n

时间

直肠静息压(mmHg)

肛管静息压(mmHg)

肛管最大收缩压(mmHg)

肛管最长收缩时间(sec)

TST组

30

手术前

11.86±3.21

45.13±5.66

96.52±11.03

28.36±5.46

术后1个月

10.24±2.53

40.29±.4.2*#

85.19±10.37*#

24.51±4.16*#

PPH组

30

手术前

12.35±3.25

43.09±4.66

93.19±10.12

27.29±4.37

术后1个月

10.93±3.46

30.55±4.16*

74.53±9.46*

19.25±2.46*

EPH组

30

手术前

12.47±2.26

44.61±4.71

95.41±11.54

28.17±4.32

术后1个月

10.56±3.39

32.49±3.68

75.22±9.85

20.46±2.33

注:*表示与手术前相比P<0.05,#表示与PPH组相比P<0.05,与EPH组相比P<0.05。

3 讨论

混合痔常表现为便血、疼痛、痔核脱出等症状,危及患者健康。相较于传统的外剥内扎和痔环切术,TST、PPH和EPH等微创术式基于痔疮肛垫下移学说。PPH手术通过肛肠吻合器将痔核上方的直肠粘膜脱垂组织做环形切除,使肛垫组织相对完整的保留下来,但其创伤相对较大[2]。EPH手术则在痔疮自动套扎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在痔上2-4cm直肠粘膜行环形套扎,将脱垂的内痔悬吊上拉,恢复原来肛垫的正常解剖位置以达到治疗痔疮的目的[3]

TST手术则采用分段切除吻合的方法,间断保留正常的直肠粘膜,精准切除脱垂部分的痔上粘膜,在治疗混合痔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护肛门的正常功能[4]。同时TST手术能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术后肛门坠胀感,保护肛垫组织及粘膜血管,进而减少对肛门精细控便的影响[5]。本研究发现TST组患者显效率优于PPH组和EPH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两组低。故支持上述结论。肛门动力学检测则提示TST手术治疗混合痔,有利于维持术后的肛门动力,更好的保护直肠肛管功能,减少手术创伤对肛肠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TST、PPH、EPH均是治疗重度痔疮的有效手术方式,TST手术临床疗效相对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肛肠动力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辉.痔病病情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7,26(3):193-194.

[2] 姚礼庆, 钟芸诗. 吻合器痔上粘膜钉合术治疗重度痔疮.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5, 7(3):175-178.

[3] 陈少明,顾培德,于庆环. EPH和PPH比较研究. 医药前沿. 2013,(4):150-151.

[4] 张琦, 屈景辉, 杨向东,等.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内痔的临床研究.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18(2):86-89.

[5] 齐保聚. TST微创术对混合痔患者并发症及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10):60-63.

本项目由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PKJ2017-Y2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