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应用围刺针法与隔姜灸结合治疗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肱骨外上髁炎应用围刺针法与隔姜灸结合治疗的效果

姜易群

哈尔滨嘉润医院康复科,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500

摘 要:目的:针对临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围刺针法与隔姜灸结合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6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围刺针法与隔姜灸结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患者有效率达86.7%,两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83.3%、56.7%,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患者对临床治疗积极配合,使病痛压痛敏感点得到准确确定,治疗时尽可能避免患者肘部用力,治疗中不只是在阿是穴上放置姜片,也可适当涂抹姜汁后进行艾灸,对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隔姜灸治疗;围刺针法;肱骨外上髁炎

1. 前言

肱骨外上髁炎也称为网球肘,是一种中医筋伤,在临床中采用针灸方法治疗的一种多发常见疾病。本研究收集了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有关资料,针对临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围刺针法与隔姜灸结合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确诊为肱骨外上髁炎的6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中有1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16—69岁之间,平均年龄(38.5±2.2)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1年之间,平均病程(4.1±1.3)个月。对照组中有10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15—67岁之间,平均年龄(37.1±2.1)岁,患者病程在1—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3.2±1.2)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2.2 诊断标准

本研究中收集的患者根据国家中医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肘部外侧有持续渐进性的疼痛表现,在端茶扫地、拧衣服及倒水等一些家务活动中有加重疼痛症状,通常使前臂由于疼痛而无力,减弱了握力,严重患者在持物落地、休息过程中消失或明显减轻疼痛感,在胧骨外上跺部位压痛最明显,伸肌群抗阻及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结果呈阳性。大部分X线影像检查呈阴性,脓骨外上裸部位有时可发现增高骨质密度的钙化阴影。

2.3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取坐姿取穴位,在治疗床上平置患者肘关节并将位置固定,曲肘90-120度之间,基于患者肪骨外上裸为中心,医生用左手大拇指对按压疼痛敏感点进行寻找以确定主穴,采用大拇指甲掐“十”字纹标记,在主穴四个方向各0.5-1寸部位取辅穴,配穴取手三里、外关,在患侧取各穴位。常规消毒患者穴位局部皮肤后,取0.3毫米直径,40厘米长的针灸针向主穴到健膜部位进行直刺,分别采用45度角方向向主穴方向斜刺入辅穴,将针灸针微微捻转,患者有酸胀麻木感为宜。将0.2厘米薄姜片放置在主穴上,中间采用针刺数孔,与皮肤紧贴放置,将药艾条点燃进行施灸。平补平泻手三里、外关,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个疗程10次。完成1个疗程后休息3天继续下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根据《针灸治疗学》中有关标准,取曲池、手三里、肘骼及合谷等穴位,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两组患者1个疗程都是10次,完成1个疗程后休息3天,继续下1个疗程。完成2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

2.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中的治疗效果标准进行判定,患者完全消失疼痛、压痛,肘部能够自由活动,持物没有疼痛感的为治愈。患者明显减轻疼痛,肘部功能可正常活动持物存在一定的疼痛不适感为显效。患者减轻疼痛、压痛,可有效改善肘部功能活动的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的为无效。

3.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有14例治愈,11例显效,3例有效,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有效率达86.7%,两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83.3%、56.7%,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4. 讨论

网球肘在临床中主要是指前臂伸肌起点尤其是挠侧伸腕屈肌的一种慢性牵拉伤,这些肌肉对其起点进行反复收缩牵拉导致的积累性损伤,该疾病在中医中被列入“肘痛”、“肘劳”或“痹证”等范畴。主要是因患者肘部发生劳损,引发其局部气血癖滞、气阻脉络,不能通畅运行经气或患病时间较长、大病后较为虚弱的气血,肌催失却温煦,筋骨失却濡养而产生“不通则痛”,中医将病因消除的治本方法是止痛通络。应用围刺针法治疗不只是患者受刺激穴位和这些穴位的刺激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还使受刺穴位及其相邻穴位进一步扩大了作用面积,有效扩展了治疗范围,使止痛通络效果明显增强。隔姜灸治疗方法充分利用鲜姜辛散及艾灸温通的重要作用,实现活血温经,逐寒祛湿,增强渗透性等作用。利用皮肤肌层向骨膜直达,加速了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戮连得到一定程度的松解,局部组织明显减轻肿胀,局部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对于修复局部病灶及其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患者对临床治疗积极配合,使病痛压痛敏感点得到准确确定在治疗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治疗时尽可能避免患者肘部用力,治疗中不只是在阿是穴上放置姜片,也可适当涂抹姜汁后进行艾灸,对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l]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王振琴,吕荧,叶春枚.伏天隔姜灸和药物敷贴治疗咳喘2112例疗效分析[J],针刺研究,2011.9

[3] 徐颖.隔姜灸加推拿治疗小儿腹泻5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0.7

[4] 封志英.隔姜灸神阙解除胸腰椎骨折后腹胀[J],护理研究,2012.8

[5] 储昌炳.隔姜灸脐法治疗肠结证——附10例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2010.12

作者简介:

姜易群(1977-),男,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针灸,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偏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