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处理措施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2

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处理措施探析

刘存祥 李景卓

中 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00

摘要:贵州地区,多为溶岩地质,地势条件较为复杂,基础施工阶段,常遇到溶洞、夹泥等不良地质。在岩溶地区进行基础施工阶段,地下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整个桩基础施工的难度增加,影响整个桩基础施工的质量,同时由于严重地区的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当中会产生塌孔、卡钻、漏浆等突发状况,严重威胁了整个施工的安全,桩基础施工无法按期完工,因此就需要不断的去加强对于严重地区的分析,从而科学运用基础施工技术,以提升整体基础施工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处理措施

  1. 工程概况:

宝能科技城(宝创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交叉口(原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水坝村),共15栋高层(其中6栋为装配式)、6栋洋房(均为10层)、1所幼儿园,为框剪、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8.6万平方米。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旋挖桩基础。

  1. 地质条件: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岩溶强发育,除岩溶外其它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地形地貌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为复杂场地,场地等级为一级;岩土种类较多(由素填土、红粘土及石灰岩组成),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等级应为一级。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资料表明,场地下伏基岩为可溶岩,本次钻探工钻孔2211个,遇岩溶洞隙的钻孔329个,见洞率14.9%。岩溶、裂隙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大,岩溶裂隙未经有效的处理不宜作建筑地基,需对场地溶洞、裂隙处理后,满足地基稳定性后才能建设。

  1. 施工难点以及处理方法:

  1. 在岩溶地区开展桩置基础施工时存在的问题

溶岩地区最典型的就是喀斯特地貌,带有腐蚀力的水,长期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地下地质形态,溶蚀、冲蚀、潜蚀、坍塌等都可能形成岩溶地质—喀斯特地貌。本工程桩基础施工主要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如溶洞、地下水及洞结构中的石笋、石柱等,且30%的桩从溶洞区穿过,以上难度防范难度较高。该岩溶地区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桩基础施工遭遇该地质条件的情况越发频繁。在施工过程当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过多,容易在施工过程当中产生安全风险以及质量问题,如容易出现偏孔、斜孔、卡钻、塌孔以及地下水泄漏等现象而引发安全、质量事故。


  1. 严重地区进行桩基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熟悉图纸、地勘报告、超前钻报告、规范、图集。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作业指导书。

桩深预控图纸等。

  1. 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处理措施

本工程的一大难点在于桩基础在溶洞结构中穿过,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溶洞部分进行处理:

  1. 抛填石片、黏土充填溶洞技术

若溶洞内存在填充物且高度不超过1m,可直接进行钻穿作业;若存在塌孔现象,或溶洞内出现孤石,需向孔内填筑粘土、水泥、石片的混合物,稳定后进行施工。

若溶洞内不存在填充物且高度超过1m,溶洞内充满石笋、石柱等,采用冲击钻,将抛填的石片冲击至洞底以及成孔侧壁,待桩基成孔稳定后,再进行施工。

  1. 止水帷幕注浆技术

若溶洞内存在填充物且高度在4-25m,钻孔作业前2天,在桩侧位置设置注浆孔,以高压旋喷的方式进行溶洞内部加固,确保作业可以直接开展。

  1. 溶洞回填技术

若溶洞内存在填充物且高度在1-4m,钻孔过程若出现塌孔现象,可继续作业至底部,下沉导管后灌注强度等级C15的素混凝土,标高为溶洞上2m左右,混凝土终凝后继续进行钻孔作业,从混凝土护壁中穿过,该方法多次使用。

若溶洞内不存在填充物且位于同一截面的溶洞较分散,顶板厚度超过4m,在此类溶洞顶板位置可使用等级为C25、塌落度为100mm±20mm的混凝土灌注至顶板位置,待混凝土终凝后继续钻进,直至底板上1m左右。

  1. 钢护筒跟进+溶洞回填技术

对于大型、特大型溶洞发育规模大、层数多,洞内填充物性能差。为避免溶洞顶板被击穿后泥浆突然流失而导致的塌孔现象,在这些深、大的溶洞处,可采用钢护筒跟进+溶洞回填工艺以保证桩基施工的可靠性。

施工处不良地质溶洞的深度较大,并且可能存在贯通溶洞。因此对于此处的溶洞要谨慎处理,若处理不当便可能出现卡锤的情况。内置钢护筒下放至原成孔桩基已施工的标高位置处(或溶槽顶1m处),冲击锥锤冲至溶槽顶部时上下轻提,缓慢进尺至溶槽处形成一小的裂口。为防止该裂口漏浆,采用C20的水下混凝土进行封堵。混凝土灌注分多次进行,每次待混凝土产生一定强度后,再用冲击锥锤进行重复回钻、跟进护筒。通过挤压旁边的溶洞空间,在孔桩周围形成护壁,再跟进内钢护筒。多层溶洞、溶槽或空洞均适用上述方法。


  1. 总结:

本工程桩基同时存在多层溶洞上覆饱和沙层、单层溶洞但洞深无填充物的特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措施之后,未发生垮塌、漏浆、斜孔等事故;工期大大缩短,由原来的每天成桩2根桩,转变为每天6-8根成桩;混凝土用量大幅节约,D=1200,桩长6米的桩为例,由原来50m³混凝土,恢复正常13m³混凝土;同时断桩、缩径等现象也100%的杜绝了。通过本项目的经历,让我项目团队对溶岩地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是本人施工经验少,能力有限,本论文的研究远远不够。今后还需进一步对冲击钻孔、回旋钻孔、旋挖钻孔穿越溶洞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更多有针对性的方法还需以后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

参考文献:

[1]李红.公路工程岩溶地区桩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5):149-151.

[2]付崇民.干作业法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对岩溶处理的技术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1):217-218.

[3]杜海龙,贺茉莉,罗小斌,宾斌,赵铁军.岩溶地区某广场钻孔灌注桩基础补强加固设计与新技术[J].中国岩溶,2019,38(04):600-606.

[4]《建筑施工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