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31
/ 1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查毅

单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


血常规检验对于临床化验检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血常规检验结果,临床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疾病以及所患疾病的类型,可以说血常规检验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受设备技术水平、操作流程等因素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出现偏差,这无疑会对医生的诊断结果造成误导,进而导致患者得到不当的治疗。因此,临床需要努力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本文试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原因并总结提高准确性的对策。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原因

血常规检验需要涉及多个步骤,如采集、保存、送检、分析等,每个环节都存在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在采集环节,采血方法、采血位置、采血量、采血操作是否正确都会影响到血液标本的可靠性,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主要有肘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见图1和图2),前者采血量大、血液量充分,血液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后者采血量较少、采集过程中需要进行挤压,血液中易混入其他杂质,因此准确性相对较低。采集后部分血液标本需要放入汉以后抗凝剂的试管中,若是抗凝剂的浓度不同,则会对红细胞平均体积与红细胞比容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血液标本若放入含有2.8mg/mL浓度的抗凝剂试管中,其上述两项指标的测定结果会高于放入含有1.6mg/mL浓度的抗凝剂试管中.

在保存环节,需要注意保存的时间和保存的温度,若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较长,或环境温度过高,出现溶血等问题,也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血小板、白细胞保存在4℃环境中、保存在25℃环境中其检验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标本在放置10分钟后送检和放置4小时后送检,血小板、白细胞的检验结果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5f9d193f39b94_html_a012df3d81e92f26.png

除此之外,受检者自身原因也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例如,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或摄入了某些食物后,其血液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若是进行了剧烈运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受检者的血液状态;处于内分泌失调状态的女性患者其血液检验结果也有所不同。

对此,临床需要从采集、保存、送检、分析等各个环节入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



二、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对策

首先,应积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学习到更多的采血、保存、送检、分析等技巧,确保其在各环节都能采取正确的操作,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仪器,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其次,在采血之前,告知受检者不要进食、服药,不得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进食或服药后其血液成分发生变化,间接引发误诊或漏诊等结果。若患者患有内分泌失调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的疾病,要在采血前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检验人员,以便其在测定相关指标时可以进行充分的参考。在采血环节,应与受检者积极沟通交通,将血常规检验的意义告知受检者,使其更加积极配合采血等各项操作。尽量选择肘静脉采血而非肢体末梢,以确保血液量充足、血液标本质量达标,避免因采血量不足而需要再次进行采血,或是因为挤压等操作而使体液等杂质进入血液标本,引发假性结果。在抗凝剂浓度的控制方面,建议选择1.5mg/mL。

此外,选择适合的环境温度进行标本保存,并尽快将其送交检验科进行检验,以免因环境温度不适合或保存时间过长而引发溶血等问题,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一般而言,血液应在采集之后放在2~6℃环境温度中保存,保存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若血液标本有特殊要求,则应做好记录并在试管上进行标记,以便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5f9d193f39b94_html_30113d40b55c3441.png

最后,在检验环节,检验科需要确保使用的仪器可以正常工作且运行状态没有问题,在检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各种添加成分配比的合理,检测过程中不得剧烈晃动试管。

综上所述,临床存在许多因素会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如技术仪器因素、受检者因素、操作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临床应从采血、保存、送检、分析等各个环节入手,积极进行质量控制,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简介:查毅(1983-),性别:男,籍贯: 四川省邻水县,工作单位: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学历 :本科,职称:主管技师,研究方向: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