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关于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

段新建

兴安盟人民医院 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在胃穿孔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处理的胃穿孔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开腹修补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修补术。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开腹修补术,该术式有利于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进程,提升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开腹修补术;胃肠动力恢复

胃穿孔是一种严重的溃疡并发症,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处理,病情极易蔓延并演变成弥散性腹膜炎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1]。开腹手术疗法是治疗胃穿孔的常用手段,但开腹手术极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术后创伤,致使患者的康复进程延长[2]。随着医疗水平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逐渐在胃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普及。本次研究将着重讨论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在胃穿孔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处理的胃穿孔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均数为(49.23±2.23)岁;观察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均数为(40.76±2.76)岁。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胃穿孔,且不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梗阻、出血、代谢性酸中毒、休克等情形。

1.2方法

参照组予以开腹修补术,术中患者应保持平卧体位,予以患者全麻处理。切口位置选取腹部正中间位置,促使患者腹腔充分暴露,对腹腔内的食物残渣及脓液实施清除处理。随后沿胃肠道长轴对患者的穿孔部位进行缝合,使用大网膜对缝合部位进行固定。并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冲洗,冲洗处理需使用生理盐水,最后留置引流管,对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修补术。术中患者应保持头高脚低体位,予以患者全麻处理。于患者脐部下缘做一手术切口,切口形状为弧形,随后创建气腹,气腹压力需维持在10-15mmHg。于患者腋前线的左肋缘下与左锁骨中线平脐处分别置入两根套管,套管直径分别为10mm、5mm。随后置入腹腔镜,同时将患者腹腔中的脓液及食物残渣吸出,取样送活检。在腹腔镜下,使用可吸收缝线对穿孔部位进行缝合,并通过大网膜将处于游离态的组织填塞于缝合部位,打结。并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冲洗,冲洗处理需使用生理盐水,待积液完全清除后续留置引流管,对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胃肠动力评价指标:血清胃动素水平、肛门排气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软件选用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5fa0c9e8e0eaa_html_52253bf52f86a548.gif±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率。P0.05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对比

组别

手术操作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切口长度(cm)

在院诊治时长(d)

参照组(n=45)

观察组(n=45)

t

p

83.23±11.20

61.22±6.58

9.024

0.001

30.32±3.45

10.45±2.28

8.903

0.001

12.35±2.38

3.23±0.37

8.898

0.001

11.24±3.29

8.21±2.93

9.333

0.001

2.2两组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胃动素水平、肛门排气时间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增高,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

血清胃动素水平(pg/mL)

肛门排气时间(h)

参照组(n=45)

观察组(n=45)

t

p

52.129.39

59.9210.10

7.887

0.001

59.45±16.54

44.32±12.20

8.202

0.001

3.讨论

胃穿孔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开腹修补术与腹腔镜修补术均是治疗胃穿孔的常用术式。开腹修补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术中出血量较多,切口较大,术后创伤较大,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相对漫长,且胃肠道不适、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残余感染、肠间隙脓肿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3]。相比于开腹修补术,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优势显著,具体如下:(1)手术切口较小,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2)不会对患者腹腔内的脏器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削减术后肠粘连的发生几率;(3)能够有效避免纱布等异物残留于患者腹腔内;(4)创口愈合后,患者皮肤上的瘢痕相对较小,美观性较高;(5)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血清胃动素水平,加快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进程。本次研究发现,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增高。

综上所述,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开腹修补术,该术式有利于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进程,提升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传金.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3):85.

[2]陈承学,栗红.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对比研究[J].智慧健康,2019,5(8):64-65.

[3]张运昊.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6):1337-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