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患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精神疾患的心理护理

高春英

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乐山 614100

临床常见精神疾患患者,发病率较高,疾病种类较为繁杂,患者存在严重不良情绪,应给予患者开展心理护理,才能保证患者药物依从性高、不良情绪有效缓解,才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通过临床分析得出,20世纪80年代,在精神疾患诊断过程中,仅仅依靠面谈以及推理逻辑,实验室测试并不开展,在治疗过程中,利用环境管理、药物治疗、咨询等办法,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改善,未能从护理角度,为患者开展对应干预,尤其是心理方面。本文综合介绍了精神疾患治疗、心理护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相关问题,通过本文阐述,明确相关护理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1 治疗

在20世纪早期,治疗精神疾患过程中,多数应用电抽搐休克疗法、胰岛素休克疗法、限制装置、苯巴比妥药物、催眠药治疗等,在判定精神疾患病因时,一般归因为家族遗传史,或者通过精神分析法,将原因找出,通过脑扫描技术,可见患者解剖结构存在脑裂增宽,举例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比非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明显更大,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病程延长,部分脑组织会表现为逐渐萎缩。

对于精神疾患患者来说,利用药物治疗,将患者症状改善,多数目的是强制或者诱导患者睡觉,20世纪中期,研究动物脑发现,若破坏脑的某个专用区域,予以一些药物(可对神经产生显著作用)后,可发现递质增加,消失异常行为,在现代,依据以上信息,科学家在有机结合神经化学以及药理学的前提之下,对脑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神经传递类型,众所周知,脑缺陷可导致精神障碍。

2 护理

分析精神疾患患者目前在临床上的现状,属于生物学疾病,对患者蔑视明显减少。临床分析精神疾患患者,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进展,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干扰,存在多种障碍表现,会影响患者自身治疗效果,可导致患者治疗难度增加,因此,开展必要心理护理疏导,十分必要,可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做好患者各项常规护理措施,应重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将心理疏导工作贯穿,确保患者信任护士,促使患者治疗信心明显增加,护士应指导患者如何调节心情以及保持心情愉悦,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促使患者对精神疾患进行正确认知,将患者配合度明显增加。护士应对患者发病原因进行仔细寻找,促使患者可以正面面对疾病,将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程度明显减轻。(2)对于护士来说,应在合适语境条件下,利用合适语言,与患者建立积极沟通关系,利用语言暗示,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明显缓解,避免使用指令性语言,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护士应利用语言来安慰患者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护理重要性,暖化患者内心并促使患者更加配合相关护理操作,同时,护士应积极沟通患者家属,确保患者家属可以监督患者用药,可以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持。

对于精神疾患患者来说,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十分必要,在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心理护理,利用心理疏导,利用语言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明显改善,分析语言沟通重心,主要是将患者治疗信心明显强化,可促使患者护理效果明显增加。

3 案例介绍

举例说明,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疾病容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患者社会功能低下、与社会脱离,对于生活不具有较强热情,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促使患者意志力增强,将患者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可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有效恢复。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帮助患者提供舒适病房环境干预,将外界刺激尽量减少,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好转情况,促使患者更加配合护理,护士应指导患者学习适当办法来疏导自身不良情绪,利用音乐,将患者不良情绪有效减轻,另外,护士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娱乐活动,培养患者兴趣爱好,包括书法、跳舞、唱歌等,将患者精神世界以及生活均充实。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残疾率较高,在长期病态行为以及心理干扰下,患者逐渐缺乏始动性,会严重损伤患者社会功能,主要临床表现是懒散、孤僻、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兴趣丧失等,不能融入社会。目前,临床一般利用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不能对患者精神残疾进行完全消除,因此,应给予患者开展积极心理干预,利用多元化手段,可促使患者情绪变得更加积极,可将患者精神振奋,将患者感情活动重建,促使患者对外界兴趣明显提高。

另外,以抑郁症患者举例,也属于慢性疾病,抑郁情绪可对患者基础疾病康复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有效治疗,因此,为患者开展心理护理期间,应做到以下几点:(1)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将患者了解抑郁症程度明显提高,将患者治疗疾病信心明显增加,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将康复热线构建,为患者答疑解惑,在心理支持方面,利用集体心理干预,结合患者个体化特点,为患者开展心理训练以及团队方面心理咨询,对患者心理问题、具体需求进行相应了解,对患者意愿进行明确,对控制焦点进行确定,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确保患者更加清晰认知疾病,护士应对患者性格类型进行分析,及时安慰患者,为患者提供心理援助以及支持,促使患者焦虑情绪明显下降。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有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干预患者心理危机,将迫在眉睫问题积极解决,促使患者心理平衡。另外,护士应积极沟通患者家属,鼓励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及生理支持,将护患良好关系构建,将患者孤独感以及隔绝感均有效减轻。在日常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合理性,对患者生活不良方式有效纠正,对患者不良饮食习惯进行纠正,将患者康复训练工作强化,促使患者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总结得出,精神疾患患者疾病类型多样,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等,对精神疾患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明确,积极开展对应护理计划,可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显著改善,有利于患者机体尽快恢复健康,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合理控制,在精神疾患患者诊疗过程中,护士应重点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可将关键效能发挥,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