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研究

吴穹宇

南通市中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意愿均分为研究组(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和对照组(中医针灸治疗),进而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4.00%,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施以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中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推拿手法;中医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

近些年随着中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医角度寻求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的突破口和方向,其中的针灸联合推拿便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的常用中医方法。基于此,本文将我院接诊的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研究并比较结果,期望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4-64岁,平均(48.9±6.4)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4±0.6)年;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6-65岁,平均(49.2±5.7)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6±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 方法

对照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将太溪穴、太冲穴、风府穴、风池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及颈夹脊穴作为主穴,配穴以印堂穴、太阳穴、大椎穴及合谷穴为主。选用0.3mm×40mm规格的一次性针灸针,使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在此过程中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方向,深度控制在0.8-1.0寸为最佳,针进入表皮后先等待与浅层候气,而后慢慢推入,得气后留针25min。针灸治疗每天1次,隔日施针1次。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推拿手法治疗,取患者坐位,保持放松,采用捏法、拿法、揉法等对患者的肩部、颈椎及上肢等进行推拿,并根据人体经络分布特点,结合点按、牵引等方式进行治疗,帮助患者舒缓背部肌肉。而后采用三步推拿法,具体步骤:(1)用拇指和食指按压颈部穴位,频率控制为70次/min;(2)用拇指指推两侧的夹脊穴位,频率控制为100次/min;(3)对风池穴进行按压,频率控制为90次/min。每天推拿1次。两组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1疗程=14天)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如眩晕、头晕等明显好转,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对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1]。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指标有:心悸、恶心、血压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的处理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计数资料使用c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100

65(65.00)

30(30.00)

5(5.00)

95(95.00)

对照组

100

43(43.00)

41(41.00)

16(16.00)

84(84.00)

c2

/

/

/

/

6.438

P

/

/

/

/

0.01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心悸、恶心、血压升高的例数分别为(3、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出现心悸、恶心、血压升高的例数分别为(8、10、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c2=7.792,P=0.005<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耳鸣、自主神经紊乱及颈肩痛为主,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开始趋于年轻化,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因而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2]。当前,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以西医药物为主,虽然可以有效缓解病情,但是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的副作用,如血压升高、心悸等,更为不利的是,患者停药后极易出现复发现象,导致临床使用受限。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治疗和推拿开始逐渐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并在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其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发病原因以过度劳损、肝肾不足为主,病机在于风寒湿邪侵袭、跌扑受损及气滞血瘀导致经络受阻,因而在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湿经止痛为原则[3]。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在舒筋通络、缓解消除肌肉痉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此次治疗选择患者的太溪穴、太冲穴、风府穴、风池穴、三阴交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起到调节阴阳平衡和肺脏气血的功效。同时,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颈部水肿的症状。另外,在针灸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推拿治疗,通过捏法、拿法、揉法及三步推拿法对患者的肩部、颈椎及上肢进行推拿,可以起到舒经活络、缓解血管痉挛及调节气血的作用。将两种中医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本次研究发现,接受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接受单纯针灸治疗的对照组,表明针灸联合推拿的治疗方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更佳。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对照组采用的单一针灸方式,虽然是中医治疗中最为成熟的一种方式,但是部分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临床症状短期内得到了缓解,容易再次复发,且部分患者对穴位针灸较为敏感,临床治疗时并不能有效达到治疗效果,而研究组采用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以优势互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施以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慧,刘李文姬.针灸推拿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其血流动力学、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内皮素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07):1866-1870.

[2]杨超,于天源,沈熠.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选经取穴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9,12(05):718-722.

[3]阿地里·阿里木.针灸推拿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09):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