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初患糖尿病如何用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老年人初患糖尿病如何用药

刘桂平

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1

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遗传因素与周遭环境一同作用,致使胰岛素发生作用层级的阻碍,以及分泌情况不好的状况,触发脂肪、蛋白质等方面出现代谢紊乱所导致的,其中主要以提高血糖为显著体现。老年糖尿病患者范围在60岁以上发病或是60岁之前就已经发病,一直持续到69岁年龄的人群,是促使老年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一类世界级的探寻问题。老年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寿命长短受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因老年糖尿病患病人群的病症特征普遍存在起病状况隐蔽、病程时间持续长的特性,因此,导致如何在老年人初患糖尿病时期实现合理的用药,并找寻适宜的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 老年人糖尿病发病原因

致使老年糖尿病发生的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传因素。临床实践说明,我国老年人患上糖尿病的原因中,基因遗传因素的占比较重。②胰岛素原。在人体机能朝着衰老状态发展的过程中,胰岛素总基数一直持续在水平情况内,但其中存有的胰岛素原相较来讲还是有一定增加情况。胰岛素原将其自带影响融入到肝葡萄糖内蕴含的活性抑制效果中,占胰岛素比重的1/10。在基础状况相同的情况下,胰岛素原存有的分泌总数就年轻人、老年人来说,都处在一致的情况中,但是直至葡萄糖负荷得以完结后,在血液循环内测出其胰岛素原所含老年人、青年人比重在22%和15%,可以得出老年人中胰岛素原的基数较多,这也是导致老年人群中患有糖尿病人群数量得以提升原因的一方面因素。③基础代谢。在人体机能已处在衰老状态中时,基础代谢率朝着下降的方向变化着,融入到人体活动内的各类组织中,尤其是呈现下降状态的肌肉组织。

  1. 老年人初患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初期糖尿病表现状态较为隐匿,因此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但其中可明确得知的是,肥胖者病患患病率较高。虽然病患在就餐后血糖就得以升高,但其只呈现出了部分属于非特异性类别的症状,比如视力模糊、外阴瘙痒等,一般首发症常作为并发症存在着。比如脑血管、肾脏方面等疾病的表现,其中常存在着低血糖的基础性病症,可能与热量控制状态低的情况有一定关联性,并在胰岛素过量、久卧病床等状况下发生。

三、老年人初患糖尿病用药注意事项

(一)用药需配合适宜的膳食

应用中医中所讲的五味、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方面学说,在病患摄取能量之前,需给予相应的指引,切记做到药食相符、病食相宜的原则。在饮食方面,需食用一些清淡的蔬菜,切记不可食用刺激、辛辣、肥腻等食物,禁食高糖类食物的前提下,建议可用麦冬、天冬、生地黄等中草药,泡茶饮用,适宜者为胃热炽盛的人群,建议可用地骨皮这一中药材泡茶饮用,适宜者肾阴亏虚的人群。

  1. 合理给药

传统的中药对症的原则,取决于药物自身所带的特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用药的间隔时长以及用量药剂均依据病患的身体、年龄情况而定。

  1. 明确药物给予肝肾的作用

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需在用药之前,对肝肾功能状况进行检查。若肝功能呈现出异常状态,切记慎用胰岛素属性的增敏剂和双胍类,否则就会致使肝肾功能出现衰竭的问题,继而促使病情得以加重。

  1. 不可轻易使用优降糖

因其本身呈现出的降糖功效较强,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需慎用双胍类,比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类药物。由于老年群体中,肾功能都蕴含着不同程度的减退状况,所以一旦应用不当,就会致使可危及生命的乳酸酸中毒出现。

  1. 警惕引发低血糖反应、昏迷情况

初患糖尿病的老人,需始于“小剂量”,并逐步递增,不可在用药最初就采取常规剂量,防止造成严重低血糖的状况,有时甚至还会由于偶尔失误情况,使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需予以更多的关注、警示,特别是就活动量、用药量都偏多的,未及时进食的患者来说。若发生“低血糖反应”,例如头晕、心机、出虚汗、烦躁、手抖等,一些老年人甚至还会呈现出嗜睡、精神失常、抽搐等症状,这时需即刻饮用适宜糖水,或立即摄入能量,一旦症状加重,需即刻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对葡萄糖进行50%的静脉注射),尤其需警惕的是,老年人若处在低血糖中,可能还会引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情况,这都是十分危险的。

  1. 针对肾功能减退问题的用药

大部分降糖药会在肝内进行代谢,并由肾得以排出,因此在患者肝功能处在不良状况时,需慎选药物,格列喹酮是一种不需经过肾进行排泄唯一存在的降糖药,其代谢出来的产物,会经过胆道系统,伴随粪便得以排到体外,特别适合肾功能已处在减退状态中的老年病患。

  1. 血糖控制不佳、肝肾功能不好问题的用药

在这一情况中,需尽快进行胰岛素方面的治疗。老年人在应用胰岛素时,需控制剂量,不可超过一定数值,继而预防低血糖情况的发生,特别是要避免由于老年人本身视力不好,无法看清注射其的具体刻度值,将剂量搞错,致使危险的出现。

  1. 用药后需注意“夜间低血糖”

由于老年人身体本身机能代谢率有所降低,致使对药物消化,吸收速度缩减,一旦药物在体内留置时间得以延长,较易引发低血糖,尤其较易引发“夜间低血糖”,特别是病患在长时间服用优降糖之后。因此即使这些药物患者需食用,也需防止1天3次的情况发生,小剂量情况中,需在早晨时间段一次性进行服用,在中剂量时,需要在早晨服用2/3,中午服用1/3,晚间时候尽可能不用。

由于老年人本身的神经反应已处在缓慢状况中,较易出现“无法察觉的低血糖”,例如在老年人已出现虚汗、心悸、头晕等状况时,依旧无法得以察觉。致使血糖下降至出现“大脑皮层反应”的情况时,老年患者精神神经也出现相应的症状,并发生、伴随较为凶险的昏迷等,在这一时期已较为危险,一旦抢救出现不及时的状况,就会直击生命。

故医学中明确对“老年血糖”给予的控制标准,老年人存有的“高限”相较于中青年相比,放宽大概2毫摩尔/升。例如对中青年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标准在4.5至6.2毫摩尔/升区间内,在就餐之后的两个小时中,血糖大致在4.5至8.1毫摩尔/升区间内。将其放宽后,老年群体的血糖大致在8-10毫毫摩尔/升之下。临床证明的是:低血糖情况相较高血糖状况危险指数更高。

  1. 白细胞、肝功能不健全的老年群体

针对这一情况的老年糖尿病患病群体来说,需谨慎使用磺酰脲类别的药物(即指的是格列类),若具备相应条件的病患需开展检测药物(TDM)的治疗。一些病患因长期食用磺酰脲类致使甲状腺出现功能下降的情况,需给予相应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