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2019年暗娼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3

黔东南州 2019年暗娼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龙英,王方林,熊永香,潘媛,罗涛

黔东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贵州 凯里 556000

摘要 目的 监测黔东南州暗娼人群,以掌握该群体的艾滋病流行特征、艾滋病感染、梅毒感染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等情况,以此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原则要求,在2019年4月-6月期间,选取在各类高危场所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为调查对象,由黔东南州下辖的凯里市开展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了410名暗娼,其中,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梅毒抗体阳性率0.73%,丙肝抗体阳性率0.24%。同时,问卷调查显示,410名暗娼对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90.5%,其中,与低档娱乐场所(91.9%)相比,高档娱乐场所暗娼的知晓率(94.6%)更高 (χ2=13.431,P=0.001),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暗娼的知晓率为95.6%,高于小学及以下的69.6% (χ2=33.530,P=O.0O0);且在安全套使用率,高档娱乐场所暗娼(82.4%)明显高于低档场所(64.5%) (χ2=12.963,P=O.O02)。结论 在黔东南州地区,与高档娱乐场所暗娼相比,低档场所暗娼对艾滋病认识程度以及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故艾滋病干预应将暗娼人群,尤其是低档娱乐场所暗娼作为重点人群。

关键词暗娼;哨点监测;知晓率;HIV抗体;梅毒抗体;HCV抗体


如今,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该传染性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还给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从现阶段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来看,其已从过去以血液传播为主逐渐转向以性传播为主[1]。同时,黔东南州新报告病例显示,性传播途径也是艾滋病现阶段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暗娼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其所提供的性服务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但艾滋病通过暗娼向一般人群传播时,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2-3]。基于此,为了提高黔东南州地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针对性,必须先了解暗娼人群的性病和艾滋病感染情况、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以及高危行为情况。故本次研究在2019年4月-6月期间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原则要求实施监测工作,现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在2019年4月-6月期间,主要选取在各类高危场所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作为调查对象。高危场所主要分为中高档场所与低档次场所,其中,中高档场所:包括大型酒店、会所、中等档次包括桑拿/洗浴中心、夜总会、卡拉OK厅/酒吧/KTV等;低档次场所:包括洗脚屋/发廊、路边店和小旅店/出租屋等。

1.2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且调查人员接受问卷调查培训。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进行一对一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完成后,抽取调查对象5mL静脉血,并置于专门试管保存,随后送至实验室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及丙肝抗体检测。调查问卷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中的暗娼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有基本情况、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性病史、、吸毒史、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等。

1.3 统计方法

主要采用艾滋病防治工作信息系统中哨点监测问卷调查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Excel2003、SPSS19.0软件,检验标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样本来源 本次研究共调查了410名暗娼,其中,高档场所共221人,占比53.9%;中档场所共127人,占比31.0%;低档场所共62人,占比15.1%。

2.2 暗娼的人口学特征 在410名暗娼中,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路为53岁。其中,20-39岁年龄的暗娼占比88.3%,婚姻状况为在婚的暗娼占比60.5% ,本地户籍暗娼占比94.9%,苗族暗娼占比48.1%,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文化为主,所占比为64.4% 。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对410名暗娼调查发现,有371人对艾滋病知识8个问题共知晓6题及以上,知晓率为90.5%。艾滋病知识知晓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高危场所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艾滋病相关知识

知晓人数

知晓率(%)

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

381

92.9

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吗?

385

93.9

通过生殖器外观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吗?

297

72.4

感染其他性病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

361

88.0

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

375

91.5

使用新型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粉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

339

82.7

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

371

90.5

故意传播艾滋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375

91.5

6个及6个以上问题回答正确

371

90.5


2.4不同人口学特征暗娼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经调查发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暗娼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相比,其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暗娼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

人口学特征

调查人数

知晓人数

知晓率(%)

χ2

P值

场所档次




13.431

0.001

高档

221

209

94.6



中档

127

105

82.7



低档

62

57

91.9



文化程度




33.530

0.000

小学及以下

56

39

69.6



初中

264

246

93.2



高中/中专

77

73

94.8



大专及以上

13

13

100.0




2.5不同档次场所暗娼的行为学特征情况。经调查发现,高档、中档与低档场所暗娼的安全套使用率相比,其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档次场所暗娼的行为学特征分析


行为学特征

高档(n=221)

中档(n=127)

低档(n=62)


χ2


P值

例数

构成比(%)

例数

构成比(%)

例数

构成比(%)

最近一次与客人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







12.963

0.002

使用

182

82.4

87

68.5

40

64.5



未使用

39

17.6

40

31.5

22

35.5



最近1个月与客人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







11.326

0.023

从未使用

21

9.5

21

16.5

13

21.0



有时使用

56

25.3

42

33.1

15

24.2



每次使用

144

65.2

64

50.4

34

54.8




2.6 对410名调查对象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3%,丙肝抗体阳性率0.24%。不同档次场所及不同文化程度暗娼梅毒阳性率、丙肝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监测结果表明,在2019年期间,黔东南州地区20-39岁的暗娼人群所占比为88.3% ,这一年龄段为性活跃与生育阶段,若感染艾滋病后未能及时发现,则会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压力。虽然调查结果以本省为主,占94.9%,但该人群在省内的流动性仍然很大,具有较高的隐匿性,使干预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410名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90.5%,艾滋病是不可治愈的传染病及性传播是我国主要传播途径两个问题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2.9%、93.9%。但在通过生殖器外观是否可以判断感染了艾滋病问题知晓率仅为72.4%,此问题为反向回答,不认真思考问卷题目的暗娼可能会误导性错误,也可能存在该人群对此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知晓率偏低。在总知晓率上,与中、低档场所暗娼相比较,高档场所暗娼对艾滋病的知晓率更高;同时,与大专文化以下的暗娼相比,大专及以上文化暗娼的知晓率更高。在安全套使用率方面,与中、低档场所暗娼的使用率相比,高档场所暗娼最近一次与客人性行为的使用率更高;同时,在最近一个月期间,高档场所暗娼与客人性行为每次使用安全套率也高于中、低档场所暗娼的使用率。高档场所的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高在于场所的管理及宣传教育等提高了暗娼的自我防病意识,低档场所暗娼的隐匿性、无管制、流动性等导致暗娼未能接受到宣传教育知识,防病意识薄弱。据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开展干预活动,能进一步提高知晓率,而仅仅提升知晓率水平难以改变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因此,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之外,还要加强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4]。同时,在暗娼人群中,要大力推广安全套应用,以进一步预防性病、艾滋病传播[5]。低档场所的暗娼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安全套使用率低、风险意识薄弱[6],通常会接受客人的意见而不使用安全套,针对这一情况,应对该群体进行培训,使其能说服客人使用安全套[7]。为了进一步减少艾滋病、性病在配偶中传播及母婴传播,应在暗娼人群中加强监测[8]。虽然本次监测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但仍有发现梅毒和丙肝抗体阳性,且无场所差异。因此,我州需对该人群的行为进行加强监测,并通过监测情况持续调整综合干预措施,以促进该群体高危行为的改变;同时,要积极开展定期咨询检测,以及时发现传染源,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进一步传播与蔓延。

参考文献:

[1] 吴尊友.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新特征与防治面临的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6):708-709.

[2] 罗雅凌,廖清华,成慧,胡国良.400名暗娼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1244-1247.

[3] 葛琳,崔岩,郭巍,李培龙,李东民.HIV抗体阳性和阴性暗娼的行为学差异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l5,21(12):1024-1027.

[4] 黄丽花,林灿松,李风芬,等.大理市娱乐场所性服务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效果[J].疾病监测,2006,21(6):290—292,324.

[5] 梁宏燕,梁凤保,何倩,等.岑溪市201 4年暗娼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5,21(3):200-202.

[6] 吉克春农,肖琳,翟雯雯,等.凉山彝族自治州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 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0):1864-1867.

[7] 杨家芳,胡安艳,赵彩佐,等.保山市2007-2011年暗娼人群HIV感染率与相关行为改变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7):454—456.

[8] 张标,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中国中医药咨讯[J].2011,3(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