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老年患者安全护理现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心内科老年患者安全护理现状及对策

韦小兰 杨玉枝 张双焰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 本文通过综述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及预防方法,探讨老年患者护理安全发生的原因,以及与科室,患者、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心内科;护理安全;老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心内科作为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科室,多面临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更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所谓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法定法规的制度上,未出现生理及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或损害。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技能较差,且心内科的疾病多具有复杂性与突发性,同时伴随各种老年病的症状,更容易成为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对于老年患者,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以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性,旨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

1 影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因素
1.1.1
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首先年龄占主要地位,绝大多数患者都是70岁左右老年人,并且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高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听力、视力不好,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基础病多,严重的会出现老年痴呆或精神障碍,如:坠床、跌倒、烫伤、走错病区等,这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的,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1.1.2病区环境 由于建筑设计不人性化,老年人对病区环境不适应,基础设施不到位,提醒标识过小,由于地面湿滑、灯光昏暗、病床无护栏等跌倒。病区厕所太远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1.1.3知识缺乏 由于老年患者的认识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相关疾病知识不了解,便无法理解疾病的危害程度,违背医嘱中断治疗、不配合治疗,患者不合理干预:例如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缺氧、呼吸困难加重;患者因自行调快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

1.1.4疾病因素 患者由于没有按时按量服用降压扩血管的药而发生低血压跌倒或者长期卧床,导致直立低血压等。老年患者起床过猛引起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造成跌倒。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而跌倒;患者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1.2 护理人员的因素
1.2.1责任心不强 (1)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个别存在责任性缺乏,工作疏忽大意,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及不认真交接班,未严格遵守医嘱。(2)输液后不及时巡视或巡视不认真造成液体外渗,不能预见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静脉输注胺碘酮或氯化钾时出现静脉炎。发现不及时导致静脉炎发生,输液时未控制好滴数过快导致患者发生心衰或肺水肿,过慢则会使血药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即达不到抢救和治疗的预期效果。(3)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便秘,在排便后出现大汗、气促憋闷、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便后心脏骤停死亡;患者进食后出现剧烈呛咳、全身紫绀,经拍背吸痰、高浓度吸氧后缓解。

1.2.2法律意识不强 (1)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责任认识不足。(2)在接待患者时说话不谨慎或治疗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患者和家属对治疗不信任,引出医疗纠纷。(3)护理资料书写不规范,不及时,有涂改,一旦发生投诉,不能提供有力证据。
1.2.3理论知识不扎实 (1)对心内科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对于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的急性期护理不到位,向家属解释不够具体。(2)对心电图的判断及认识不够详细。(3)对心电监护仪、初颤仪的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有质疑和不信任。

1.2.4缺乏有效沟通 暴喜易怒是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护士因护理工作繁重,不能有效倾听或态度欠佳,极易引起患者不满,造成护患关系紧张,诱发或加重患者病情。诊疗中相关科室衔接不当引起家属不满: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造成患者等候时间过长或不能完成相关检查,引起家属不满。外出检查时发生意外心内科患者经常需要外出进行各项检查,病人在运送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绞痛、心跳骤停。此外,由于计划不周密,运送方式不当、使病人等候时间过长也易导致意外发生。

2 措施
2.1
全面评估老年患者 采取有效恰当的措施,例如老年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护士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向家属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有无视力、听力障碍、有无伴随病、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并逐一做好记录,悬挂警告牌,向家属交代留伴,做好入院的健康宣教。在老年住院患者入院时,评估出护理安全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重点防护。


2.2嘱患者遵医嘱服药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防止患者出现漏服、少服或多服的情况,对于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要指导患者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对于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则要安排患者卧床休息等,依据患者服用的不同药物及药物的不同药性,做好服药后的护理工作。
2.3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护士要态度和蔼,开展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注意事项、药物的用量用法等进行细致耐心的讲解,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加强对护士法律观念的竖立,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的重要性,并维护护患双方的利益,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做好健康教育,疾病知识宣教,注意用药安全,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护士要善于换位思考,与患者亲切交谈,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病魔的信心。

2.4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5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2]。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在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针对其所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升护理服务中的安全性。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责任心,持续护理安全的改进,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各种护理隐患,避免差错事故发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3]。

参考文献:
[1]潘诏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50.

[2]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5.

[3]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8,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