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试题中语文古诗词的生物内涵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1

初中生物试题中语文古诗词的生物内涵解析

齐欢 赵燕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 重庆 江津 40228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态势。现行教材内容中,各学科知识点交叉现象非常普遍如何破解学科融合教学的难点,使不同学科知识融汇到日常教学中,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初中生物试题中出现的语文古诗词生物内涵解析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语文 古诗词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古代诗人的优美名句不计其数,这其中不仅包含着深刻的文学知识,也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物内涵。经笔者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全国各地的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以语文古诗词来命生物试题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下,本文以三个典型的试题来对古诗词中的生物内涵进行解析,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启发。

例题一:请指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古诗中所包含的两大类植物。

解析:这句古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很多语文教师对它的解释是:春天到来,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面的植物照得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在初中生物植物专题中,学生最先接触的是三大类低等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对三大植物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植物,既具有单细胞藻类(如小球藻、衣藻),又有多细胞藻类(如水绵、紫菜、海带),它们的共同特征为:植物体结构非常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被称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为高等植物的出现创造了土壤条件,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墙藓、地钱,它们的共同特征为:植物体矮小,有假根,起固定作用,出现了茎和叶。蕨类植物已经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从它开始出现了真正的根,而且根、茎、叶中出现了输导组织,这类植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能力更强,常见的有肾蕨、凤尾蕨、紫祺。我们在掌握了三大类低等植物的特征后再来解析上述诗句,前半句中包含的植物应该为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后半句中包含的植物应该为淡水单细胞藻类植物。

例题二:请指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这句成语出自先秦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喻老》,它的意思是:很长的河岸堤坝,因为小小蚂蚁的啃噬,最终也会被摧毁。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会与之生存的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生物可以适应环境,同时生物又能影响环境。比如大家熟悉的变色龙,在绿色植物繁盛的森林中,它的皮肤颜色会变成绿色;而在沙漠地区,它皮肤的颜色会变为棕黄色,变色龙的保护色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被天敌发现的几率。又如竹节虫的拟态、箭毒蛙的警戒色等也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很好例子。现在许多市民在炎热的夏季都喜欢到海拔较高的地区去避暑,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森林面积大,人们在林间散步的时候都会感觉到空气非常清新和湿润。这是因为在森林中,植被茂密,植物光合作用会释放大量的氧气,空气中氧离子的浓度会升高;同时,植物还能进行蒸腾作用,会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的水蒸气,从而增加了空气的湿度。所以人们在森林中会明显的感到空气清新湿润。又如土壤中的蚯蚓以枯枝败叶为食,将它们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即是我们常说的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这些都是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本题中该成语提及的是蚂蚁对河堤的毁伤,是典型的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

例题三:请指出成语“惊弓之鸟”所涉及的生物反射类型。

解析: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它的意思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该成语涉及初中生物神经系统专题中反射的知识点。反射是高等动物对外界刺激或内部生理变化做出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根据反射获得的条件不同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发射。非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与生俱来的、不可消退的反射;而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后天经过生活经验或者学习知识得到的、可以消退的反射。“惊弓之鸟”中所涉的鸟儿明显是后天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同伴被弓箭射杀后,再看见人类拉弓射箭所造成的内心恐慌,这是典型的条件反射的例子,类似的成语还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不难发现,各学科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使学科融汇教学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余胜采,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吕扬帆;语文教科书中生物知识指瑕与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