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和护理质量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3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和护理质量观察

骆素琴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和护理质量。方法:根据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2018年7-12月)进行常规院前护理,观察组42例(2019年1-6月)实施个性化护理。将两组的抢救效率、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效果,护理质量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个性化护理;院前急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1],且死亡率较高,患者发病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抢救,以促进其心肌功能的恢复,从而才能恢复其心肌血流灌注[2],降低死亡率。院前急诊对于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院前急诊护理则可促进临床预后效果的改善,故本文对个性化护理在该病患者院前急诊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正文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均为首次发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6h内;(2)神志清楚、沟通交流功能正常的患者。

排除标准:(1)已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存在视听觉障碍、认知障碍者;(3)存在恶性肿瘤、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4)存在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者。

对照组(n=42):男26例,女16例;年龄46-82岁,年龄平均值(61.34±4.01)岁。

观察组(n=42):男27例,女15例;年龄48-83岁,年龄平均值(61.40±4.05)岁。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院前护理。患者或在其家属陪同下到医院接受诊治,或医护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急诊检查和病情评估,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治疗。

观察组:个性化护理。(1)强化培训: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参与院前急诊的系统、专业化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急救技能。(2)出诊护理: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出诊,并通过电话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病史,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指导。(3)急诊处理:在达到现场后让患者保持合理的体位,将口鼻腔中的异物清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予以心肌梗死急救药物,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救治和护理期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稳定其心理状态,提升配合度。(4)预见性护理:急诊科护士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灵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抢救措施,减少疾病对患者身体持续造成的损害。(5)转运护理:完成院前急救且在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稳定后,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将转运的必要性、时机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家属,便于立即进行转运。转运期间与医院相关人员加强沟通,做好院内接诊准备,同时保证患者转运过程中平稳,加强病情监护;在将患者送至医院后,与院内急救人员进行快速、简洁的沟通说明,开启绿色通道,协助院内急救人员救治患者。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效率。

  2. 观察两组的抢救效果。

  3. 采用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问卷总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应≥90分、75-89分、<75分,以得分高为优势。

1.4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 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5fab895927db4_html_dfb5f4cabeaba302.gif5fab895927db4_html_1d9079c21176c751.gif )、[n(%)]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抢救效率

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更短(P<0.05)。

见表1所示:

表1:对比抢救效率

组别

例数(例)

出诊反应时间(s)

急救时间(min)

入院时间(h)

对照组

42

92.80±31.08

40.25±6.17

3.19±0.35

观察组

42

49.63±17.94

19.30±5.23

2.46±0.28

t值

-

7.796

16.786

10.555

P值

-

0.001

0.001

0.001


2.2抢救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而病死率则比对照组低,P<0.05。

如表2所示:

表2: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n(%)]

组别

例数

急救诊断率

转运成功率

病死率

对照组

42

34(80.95)

35(83.33)

7(16.67)

观察组

42

41(97.62)

42(100.00)

1(2.38)

X²值

-

6.098

7.636

4.974

P值

-

0.014

0.006

0.026


2.3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数据显著更高(P<0.05)。

如表3所示:

表3: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42

13(30.95)

19(45.24)

10(23.91)

32(76.19)

观察组

42

22(52.38)

17(40.48)

3(7.14)

39(92.86)

X²值

-

-

-

-

4.459

P值

-

-

-

-

0.03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老年群体中[3],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十分关键。院前急诊护理是院前急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院前急诊护理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个体差异而实施针对性措施的护理方案[4],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作为参考制定护理方案。本次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实施个性化护理,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不仅能够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规范和优化抢救流程,有助于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5];另一方面优化出诊流程、急救护理能够迅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病情持续恶化[6],而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依从性的提高,便于院前急诊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防止病情加重;通过转运护理快速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院内急救,有助于救治效率的提升[7]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短,提示个性化护理可提升抢救效率;观察组患者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更高,病死率更低,提示个性化护理的抢救效果显著,故能够获得较高的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秀琼.个体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效果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6):758-760.

[2]王竞,邱振伟.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S2):150-152.

[3]张敏.针对性护理在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0):154-156.

[4]马翔,张卫红.循证支持下个性化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07):154-155.

[5]曾岳春,刘艳,陈喜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1):1541-1542.

[6]周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20):194-195.

[7]胡利群.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02):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