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搜法对脑梗死后感觉障碍的脑血流及肌电影响研究桑 鹏 赵佳辉

/ 2

刃针搜法对 脑梗死后感觉障碍的脑血流及肌电影响研究 桑   鹏 赵佳辉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脑梗死是脑组织缺血后 导致各项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常见脑血管病 [1]。感觉障碍约占脑梗死的 60% 。 目前中西医治疗脑梗死后感觉障碍疗程长、见效慢 。刃针搜法具有安全微创、起效迅速等特点,可整合 多种作用机制对该病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针灸科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脑梗死后感觉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刃针治疗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每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贾建平, 陈生弟主编教材《神经病学》中脑梗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1.3治疗方法

1.3.1针刺对照组:病人取仰卧位,针刺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深度1寸;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直刺0.5寸,留针40分钟,日1次,14天为1疗程。

1.3.2刃针治疗组:腧穴选择同上。病人取仰卧位,刺入皮下0.5寸,改变针尖方向,分别向穴位的前、后、左、右各方向行搜刺手法。留针40min,出针后迅速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日1次,14天为1疗程。

1.3.3药物治疗组:予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日1次,14天为1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大脑中动脉经颅多普勒指标Vs、Vd、Vm。记录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

(2)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和波幅。采用Keypoint肌电仪刺激偏瘫侧正中神经, 以针电极进行N20的波幅和潜伏期的记录。

(3)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空腹取静脉血,以3000r/min,离心5min,用血液流变仪检得各项指标。

1.5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²检验组间;组内比较使用q检验。

2.结果

1 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组别

n


血浆粘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

mpa.s)

纤维蛋白原

(g/L)

刃针治疗组

30

治疗前

1.35±0.04

69.21±10.41

4.77±0.98

治疗后

0.95±0.08※▶

45.79±6.08※▶

2.56±0.66※▶

针刺对照组

30

治疗前

1.34±0.16

68.49±11.01

4.68±0.83

治疗后

1.13±0.13

59.96±7.23

3.62±0.89

药物对照组

30

治疗前

1.33±0.12

68.41±10.47

4.66±0.96

治疗后

1.12±0.11

58.66±7.24

3.94±0.91

注:与本组治疗前的指标相比较,※P<0.05;与两对照组治疗后分别相比较,▶P<0.05.

2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多普勒超声指标比较(X±Scm/s

组别

n


Vs

Vd

Vm

刃针治疗组

30

治疗前

74.93±15.15

35.67±5.13

45.66±6.27

治疗后

89.41±16.74※▶

50.12±6.13※▶

60.99±7.77※▶

针刺对照组

30

治疗前

75.13±14.27

35.11±5.12

45.65±6.26

治疗后

79.55±16.12

41.25±5.72

51.51±6.87

药物对照组

30

治疗前

74.59±16.01

35.67±5.14

45.67±6.24

治疗后

79.25±16.18

40.91±5.71

50.41±6.78

注:与本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P<0.05;与两组对照组治疗后分别相比较,▶P<0.05.

3患者患侧体感诱发电位比较(X±S

组别

n


N20

潜伏期(ms)

波幅(μv)

刃针治疗组

30

治疗前

24.82±2.29

1.45±0.38

治疗后

20.32±2.54※▶

2.45±0.49※▶

针刺对照组

30

治疗前

24.12±2.24

1.42±0.40

治疗后

22.82±2.08

1.81±0.37

药物对照组

30

治疗前

23.96±2.31

1.39±0.36

治疗后

21.54±2.71※

1.74±0.41

注:与本组治疗前SEP指标比较,※P<0.05;与两组对照组治疗后分别相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后感觉障碍多由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于濡养而出现麻木不仁等症。刃针疗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促进局部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脑梗死后感觉障碍有重要影响。血小板聚集率越高,越易聚集形成血栓,与脑梗死后感觉障碍关系密切[3];本研究显示,刃针搜法治疗后,大脑中动脉Vs、Vd、Vm均显著升高,证明其可有效改善脑部供血量,增加血流速度,促使感觉传导通路相关梗死部位缺血情况改善。体感诱发电位(SEP)客观可重复、敏感度和特异性高、不随认知和意识水平而改变,可对体感通路以及周围神经组织的功能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SEP的波幅是体感神经通路病变初期可测得的较为灵敏的指标,SEP的潜伏期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功能状况[4]。本研究显示,刃针治疗组比两对照组的N20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证明刃针搜法可通过修复感觉神经通路和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起到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08-21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医院大学学报,1996,19(1): 55-56

  3. 公维军.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4. 刘付星. 体感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功能及预后中的预测价值[D].昆明医科大学,2013.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ZHY1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