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4
/ 2

粪菌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刘金金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探及观察粪菌移植在放射性肠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将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4月收入的放射性肠炎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6%,观察组为93.3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放射性肠炎时采用粪菌移植治疗的方法,临床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粪菌移植;放射性肠炎;疗效


放射性肠炎(ARE)是因腹膜后及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损害,目前治疗缺乏有效方法,常规灌肠及应用激素、黏膜保护剂等效果欠佳。放射治疗可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及直接杀灭及抑制正常肠道菌群,从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促使或者加重肠道粘膜炎症反应。补充肠道菌群可改善改善ARE肠道菌群、调节肠屏障功能和肠黏膜免疫系统的作用。由于人体肠道共生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及联系,单独对个别菌群的研究可能限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研究拟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相关疾病患者进行粪菌移植的治疗ARE,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可能机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消化内科收入的放射性肠炎患者30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5例,男性为8例,女性为7例,年龄为24~67(51.65±11.22)岁;观察组15例,其中男性为9例,女性为6例,年龄为25~68(52.45±10.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条件及放射治疗的疗程等上述基线资料上,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放射性肠炎,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统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给予(水杨酸类、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粪菌移植治疗,在治疗时对供体进行选择,并在肠镜下给予患者输注300ml细菌悬液(新制备)到结肠内,并保持左侧卧位4~6小时,禁食6小时。供者要求粪便捐献者条件为:①在近期内没有使用过抗生素、肠道无任何疾病、粪便检测传染病原体为阴性、无纹身史与疫区旅行史。②捐献年龄为8~18周岁身体健康的年轻人群,各项指标等均为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成为粪便捐献者。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为参考制定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记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记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记为无效。②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5fd711fe2c337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算2值、t值,观察P值大小,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相反。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15

1(6.67)

9(60.00)

5(33.33)

10(66.67)

观察组

15

6(40.00)

8(53.33)

1(6.67)

14(93.3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出现1例水样腹泻,发生率为6.67%,症状在给予药物治疗后36小时内得到缓解,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患者1例,发生率为6.67%,症状在给予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24小时后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放射性肠炎为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病变,是在结肠黏膜层上发生的一种疾病。炎症的主要表现方式为腹泻、腹部绞痛、便血以及排便紧迫,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发病的集中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目前放射性肠炎在医学界并没有确切的发生因素,肠炎的炎症病变有可能是环境、基因以及其他因素结合所引发,放射性肠炎的最终产生是因为触发炎症的各种因素与过程无法终止与关闭

[2]。在治疗放射性肠炎时主要以药物灌肠为治疗方式,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病情也因为治疗不完全而反复复发。

在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粪菌移植为医学上的新突破,粪菌移植在治疗放射性肠炎时具有缓解病人病情的疗效,因此在治疗放射性肠炎时被寄予厚望。患者病情在使用粪菌移植后病情稳定,患者的病情缓解之后药物剂量也恢复到基础的用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经过两组的治疗之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仅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这表明粪菌移植的方式对放射性肠炎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但是应重视粪菌移植的标准化,在未来应采取大样本多中心的大规模对照试验研究,从而对在治疗放射性肠炎时采用粪菌移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与因素进行进一步探索,能够提供科学、规范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与依据运用到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中。

综上所述,在治疗放射性肠炎疾病等方面使用粪菌移植的方式具有明显的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曾翠,余红璐,陈正莲,等.粪菌移植与5-氨基水杨酸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疗效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7):411-417.

[2]张国兴,石荣.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133-138.

[3]罗文辉,谢文瑞,陈权珍,等.不同途径行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0,29(9):1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