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分析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2

观察分析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刘帅

北大医院淄博医院 山东 淄博 255069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情况。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患者,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各32例,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实施前为11.9%;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低于实施前的21.43%,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效果确切,可以确保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各类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观察分析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应用情况

1导言

护理工作繁重且复杂,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易出现风险事件,不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而且出现投诉事件对护理工作质量有一定影响,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此种情况,必须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而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来规避危险因素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危险程度。为了进一步明确护理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患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7月前来我院就诊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管理实施时间节点为准分组。实施前的4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2:20,年龄21-65岁,平均(40.51±3.43)岁。实施后的4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1:21,年龄22-63岁,平均(40.25±3.18)岁。所有患者基本资料经过分析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018年度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根据科室护理流程和规章治疗规范操作,护理内容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及生活指导等。2019年度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2.2.1制定完善的轮转管理计划

护士长组织成立管理小组,积极学习国内外关于参与管理相关的先进工作经验,结合呼吸科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完善的轮转管理计划。除实习生和进修生外,将所有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士纳入研究,根据各管理岗位需求的不同,充分评估各层级护士的能力及计划实施期间可能对工作造成的影响。参与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一线护士大多缺乏管理经验,在计划实行初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问题,在制定完成轮转管理计划后,管理小组要作为监管者切入体系,仅作突发事件和疑难问题处理的指导,尽量将管理工作交付给当值的护士。在计划制定完成后,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培训,说明参与管理模式的内容及本次计划实行的主要流程,详细说明注意事项,对每个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说明,将管理职责、管理内容、管理要求等印制成册发放给护士,在进行一周的培训和试行后正式进入轮转管理。

2.2.2组建风险管理小组

由科室护士、护士长共同组建,并落实护士长、组长、组员三级管理,对临床护理风险进行监督和呈报。此外,根据护理风险类型进行职责划分,包括综合质量监督小组、消毒隔离检查小组、基础护理小组、病房管理小组等。定期组织总结会议,对潜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并制定解决方法。

2.2.3风险应急预案制定

为了做好风险防范,需要结合科室特点、常见护理问题、风险因素等,提前制定合理的应急预防,如停水停电应急预案,坠床、跌倒、烫伤等预防应急预案,压疮预防应急预案,静脉穿刺、渗液、导管堵塞、脱出等应急预案等。还需要定期演练,保证所有护理人员熟练掌握。

2.2.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宣教

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主动做好各项安全防护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提高各项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宣教的基础上还应该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切实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防护知识的重视程度,有效预防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2.5融入人性化管理

首先,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医院管理过程为护理人员缔造轻松且舒适氛围。科室内配备先进仪器与设备,优化科室内医疗布局、改善护理环境,护士办公区内适当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改善环境以减轻、消除护理人员负性心理,使护理人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其次,参与护理管理过程:要求护理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护士长广泛听取各护理人员意见,通过举办讲座、会谈等方式与护理人员共同讨论科室发展、护理分工以及进行临床医护重要事项决策等,以此发挥护理人员个人智慧,并增进护理团体的凝聚力与合作意识。帮助护理人员了解其自身特点,充分发扬个人优点并改正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再者,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护理管理工作人员提高其自身认知水平,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使其充分认识岗位职责,加强管理人员与一线护理人员交流与沟通,做到与一线护理人员坦诚相待、相互尊重,以此贯彻落实人性化护理管理理念。最后,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管理人员在广泛听取了一线护理人员意见,了解一线护理人员的思想状况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采取物质、精神以及进修学习等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对护理工作中表现较突出且成绩优秀的部分个人进行激励,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明确护理人员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2.3观察指标

记录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投诉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2.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处理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呈统计学意义。

3结果

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从11.9%降低至0%,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1.43%降低至4.76%,两组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投诉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n,%)

5fe01696e7e9c_html_197ffb22a5a7234d.png

4结论

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风险事件,不但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而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进一步规范护理风险管理流程、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已成为普外科日常工作开展的重点,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以求消除护理风险管理的风险因素,为患者治疗和护理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医院收治的患者病情呈多样性,也就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由于日常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有着客观性、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管理需要具备前瞻性和严谨性,由护理人员组成三级监管体系,逐层监督,增强风险因素排查力度。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让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风险应急预案,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应变能力,能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及时处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在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后入院的患者,比实施前入院的患者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低(分别为0%和11.9%)、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分别为4.76%和21.43%),两组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护理中保证护理质量,进而减少护理投诉和不良事件。

总之,对患者施以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管理中的投诉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亚洁,张立颖,李瑛,李利.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12):41-43.

[2]王金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03):299-300.

[3]万艳,张献珍.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90-91.

[4]吴云梅.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06):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