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3
/ 2

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袁亚斌 1 于芳 2

渭南华山环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大,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探索和分析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对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调查与统计,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与环境保护方案。为渭南市中心城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

一、研究背景

渭南市地处我国的关中平原东部,它是大关中东部区域的中心重点城市、也是新型工业聚集地、又是现代农业示范地、中国华夏山河文化的旅游目的地、更是陕西物流新高地。

关中平原是中国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力推进渭南城市建设,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可发挥其联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高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剖析生态环境问题,有助于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研究区域概况

1)行政区划与人口情况

渭南市行政管辖两区即临渭区和华州区,华阴和韩城2市、7个县(大荔、蒲城、澄城、合阳、富平、白水和潼关),渭南市设有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及华山风景名胜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规划预计到2030年,渭南中心城区,其建设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在135km2以内,新增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105m2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5m2以内。根据2017年度的人口抽样调查,渭南人口出生率约为10.6‰,死亡率约为6.6‰,自然增长率约为4‰。全市常住人口约为538余万人,城镇化率为46.3%,预计到2030年,全市总人口可达到615万人,城镇人口将突破400万人,城镇化升至65%。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预计为80万人。

2)区域地形地貌

渭南海拔为330—2645米,以渭河为轴线,渭河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南北两山类型组成,其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仰瓦状,垦耕历史悠久,外围是台塬,总体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渭南地质地貌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3)区域气候情况

渭南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光照非常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其中心城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6.5h,年平均气温为13.8℃,约77%的降水集中在夏天和秋天两个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61mm,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1%。渭南市各县区年平均风速差异较大,呈现西北大,东南部小的分布特征,渭南中心城市风速最小,全年和冬、夏季主要风向为ENE-E,近10年临渭区平均风速1.2m/s,春夏季风速较大,冬季相对较小。大气稳定度年和四季均以E类为主,D类为次,冬季F类居多,F类平均风速最低约为0.8m/s。混合层厚度白天高,09时到17时混合层平均厚度550~970m,13时最大为967m,夜间混合层厚度迅速降低,05时最小仅167m。秋冬季节当平均风速较小(小于0.8m/s)时,容易出现静稳天气,加之冬季降水少、风速小、近地面多逆温层,大气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相对比较低,污染物很难扩散、稀释。

4)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渭南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230亿元,增长率为4.8%;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778亿元,增长率为9.5%;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648亿元,增长率为8.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为21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7%。其中,重工业约为1679亿元,同比增长23.9%;轻工业约为435亿元,同比增长39.1%。六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2003亿元,同比增长25.9%。

5)区域能源结构

渭南市能源结构主要是燃煤,其中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不到10%,而燃煤消费量却占全省的21.6%,关中地区的占比为48%。

  1.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与对策

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依照渭南市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统计数据,截至到2017年12月31日,渭南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达标天数为165天(其中18天为优,147天为良),同比减少了8天,优良天数占比为45.2%,同比回落了2.07%。超标天数为200天,占比为54.8%,其中严重污染为13天,重度污染为22天,中度污染为36天,轻度污染为129天,综合指数为7.38,比2016年下降了1.1%[1]

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数如下:PM10的年均浓度大概为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低落了2.9%;PM

2.5的年均浓度约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6.6%;SO2的年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8.2%;O3-8h第90百分位数浓度1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了5.8%;NO2的年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了19.1%; CO的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2.3毫克/立方米,同比低落了14.8%。

渭南市全年的细颗粒物超标突出,其空气质量以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为主,环境空气中的四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的年均值仅有二氧化硫达标,氮氧化物、PM10和PM2.5分别超标0.4、0.93和1.03倍,污染防治工作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2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建议

根据国家环境整治方案相关要求,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燃煤污染控制

渭南市燃煤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城市区域划定禁煤区、严控煤质、燃煤锅炉整治、散煤污染治理等方面。主城区彻底拆除燃煤锅炉,餐饮店均利用天燃气或电替代燃煤,农村地区建立清洁煤配送中心,逐步推进煤改电工程。

2)清洁能源替代

清洁能源替代主要是依托气化渭南工程,改变区域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散户煤改气、煤改电等供热工程的改造力度,对改造单位进行能源补贴;开发利用地热等新型能源,降低采暖季的雾霾产生来源。彻底拆除所有主城区燃煤供热锅炉,替代为天然气或电供热,清洁能源替代率为100%。

3)工业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主措施要包括工业污染源达标整治,按照(DB61/941-2018)《关中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对重点地区和行业进行深度治理。强化燃煤锅炉超净排放改造,开展VOCs治理工程。

4)扬尘治理

扬尘面源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施工项目裸露土地整治、干散料场治理、餐饮油烟防治、禁止露天焚烧及烟花爆竹燃放、加强园林绿化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

5)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

提高油品生产工艺,加强油品销售流通领域监管,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增强机动车尾气检测能力,着重对重型柴油车或其他高污染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及时淘汰不达标车辆或机械,通过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方式降低尾气污染。

6)其他

其他措施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集中供热能力、清洁能源、绿色建筑、重点区域整治、基础研究及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

参考文献:

[1]《2017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陕西省环境保护厅[N],2018-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