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付露露 薛娜娜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研究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探讨治疗对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肝胆外科术后感染患者,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共分离细菌450株,分析所有细菌耐药性。结果:病原菌分布中,其中革兰阳性162株(36%),革兰阴性菌288(64%),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4%)肺炎克雷伯菌(18%)粪肠球菌(12%)屎肠球菌(10%)铜绿假单胞菌(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很敏感,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霉素(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中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大于20%,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1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粪肠球菌对红霉素有较高耐药率,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都较低,其中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更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是肝胆外科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于操作期间需要及时注意,并积极预防用药。

关键词: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细菌分布;耐药性分析

引言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对于治疗诸多外科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手术操作为侵入性操作,加之部分医生并未能够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手术操作,因而较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等不良情况,使患者承受较严重的额外病痛,因此为降低甚至避免感染等不良情况的产生,则需要对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然而由于患者加之部分医护人员缺少药学知识,使其无法为患者使用正确的药物,因而无法有效地达到上述目标。肝胆外科手术引流管目的是防止胆管狭窄、渗透液感染胆汁等。但引流管可能导致胰瘘、腹腔感染以及引流口感染等并发症,是肝胆外科的一个难题。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常常会在体内留置胃管、腹腔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PTCD胆道引流管等多种管道,每条管道对于患者术后的治疗和康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要就的深入与技术的改进,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在药师的干预下进行用药指导。本研究旨在探讨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师药学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时期肝胆外科术后感染所有患者,对其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收集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相关疾病病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腹部手术阶段等基本数据,以及受伤类型和部位。繁殖结果由全自动微生物学家测定,每名患者获得三个样本,并从同一激动剂中提取至少两个样本。对病原体进行分析。记录切口感染情况,包括红色切口、化疗药物、脂肪液和清洁切口的病例数。对红肿瘤患者、化疗患者、脂肪液和熔解炉的切片进行强化,每天更换几次,以便在感染性下降和药物产生前给予广泛的抗生素,并在感染性敏感试验产生后开发敏感抗生素,直至患者出院并对结果进行统计记录。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病原菌分布构成比、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5ff55274bc13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病原菌分布构成比

在所有患者病原菌分布中,其中革兰阳性162株(36%)),革兰阴性菌288(64%),主要细菌构成比见表1。

5ff55274bc132_html_beedd1aac6b536c4.png

2.2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很敏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62.5%,30.9%,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霉素(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见表2。

5ff55274bc132_html_1eb6b92c109bef16.png

铜绿假单胞菌中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大于20%,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10%。

5ff55274bc132_html_b030fbaaddd77e1d.png

2.3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

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粪肠球菌对红霉素有较高耐药率,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都较低,其中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更耐药见表4。

5ff55274bc132_html_eabd18be1fb53cb1.png

3讨论

大部分病原体来自一种病原体流行病,在给定条件下属于条件性病原体,在人肠内正常细菌肠细菌的主持下进行管理。糖尿病也是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高血糖环境有助于细菌生长,导致血糖不全,导致白细胞糖尿病转移减少。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患者的感染率也在上升,可能是由于切口附近慢性缺氧和患者失血率上升所致。此外,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病人接触微生物的风险增加。因此,手术中应积极考虑患者术前的疾病,控制血糖等相对可控因素,对合并基层疾病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尽可能在手术前清洗皮肤。手术和术后均旨在加强病菌的概念,改进手术程序,尽量避免长时间手术造成的损害,并应及时观察和交换切口,特别是在处理年月类切口时。因此,手术前后的临床试验应注重细节,以减少所有风险的发生。

在外科手术中,感染是患者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因此若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将会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围术期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率。然而以往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方式,仅能够依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对患者用药,并且并未具有完整规范的管理方案,因而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进而无法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临床中多使用由临床药师进行干预的管理模式。在药师干预下,能够使药物的用法与用量得到良好的规范,有效地提升患者对于药物知识与使用方式的认知程度,积极配合药师进行临床药物管理,因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患者获得治疗感染的目的。与常规的按照医生经验进行管理的模式相比,此种管理模式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可见临床药学干预对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抗菌药使用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抗感染。因而通过采取临床药学干预措施,有利于增强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提高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治疗依从性,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围术期后感染应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是肝胆外科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选择耐药率较低的药物及时进行治疗,值得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师药学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提升满意度、对抗菌药物使用认知评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分,同时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临床中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小红.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03):53-54.

[2]鲍继锋,鲍星,吴哲高.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5(15):3431-3433.

[3]王新喜,吴伟宏,董海潮,翁春霞.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4(02):334-336.

[4]陈浩然.肝胆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3(06):1343-1345.

[5]林恒军,吴胜军.肝胆外科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3(04):93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