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红花岗区2018年死因监测点漏报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遵义市红花岗区 2018 年死因监测 点 漏报调查 分析

郭济荣

遵义市红花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了解遵义市红花岗区2015-2017年死因监测报告工作的漏报情况,分析漏报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死亡漏报,提高死亡报告率,以便准确估计全区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率,准确描述全区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的死亡水平。结果2015-2017年居民死亡漏报率7.54%,2015-2017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20‰,较正死亡率为5.62‰。

【关键词】死亡 漏报 较正死亡率

1、材料与方法

1.1抽样方法:从与全区粗死亡率最接近的三个乡镇中选取一个乡镇(街道) ,这个乡镇(街道)中所有的家庭均为调查家庭。调查乡镇(街道)的选择条件如下:(1)人口:人口数量最接近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平均水平。(2)社会经济水平:居全区平均水平。

1.2抽样结果:初选迎红街道办事处、延安路街道办事处和海龙镇报市疾控中心,经省疾控中心审核确定迎红街道办事处为本度死因监测工作漏报调查范围。

1.3 覆盖时间和人群

迎红办每户家庭常住人口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的死亡均纳入调查,凡是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均为常住人口。

1.4 调查内容

1.4.1.迎红办人口信息:分各社区居委会填报2014-2017年分性别年末人口数。

1.4.2.调查地区死亡名单:通过各社区居委会、殡葬部门、辖区迎红派出所户籍科等多个途径,调查发生在迎红办辖区内的所有死亡者名单,调查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死亡年龄、死亡日期、家属联系电话和死亡原因;并通过与常规报告信息比对,确定漏报病例名单。

1.4.3. 漏报病例调查:对于漏报的病例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联系人信息等;(2)死亡信息:死亡地点、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3)生前诊断信息:生前最高诊断依据、生前最高诊断单位。

2 结果

2.1人口信息:2015-2017年三年合计人口151017人,其中2015年49530人;2016年50384人;2017年51104人。

2.2居民死亡漏报率:2015-2017年居民死亡应报849例,实报785例,漏报64例,居民死亡漏报率为7.54%。各年及各社区漏报情况详见附表1。


5ff5701a16773_html_a41950a33f5ab292.png

2.3居民死亡报告率: 2015-2017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20‰,较正居民死亡率为5.62‰,各年及各社区居民报告死亡率详见附表2。

5ff5701a16773_html_eb8b8ca1372d3d5e.png

2.4 本次调查共查出漏报64例,其中医疗机构死亡15例占漏报的23.43%,家中死亡漏报37例,占漏报的57.81%,养老机构内死亡6例,占漏报的9.38%,来医院途中死亡5例,占漏报的7.81%,其它地点1例;医疗机构漏报中三级医院漏报8例,二级医院漏报4例,乡镇级医院漏报3例,2.5 漏报个案年龄分布:0-141例,15-392例,40-598例,60-7931例,80岁以上23例,低年龄漏报少,漏报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占漏报总数的84.38%

3 讨论

3.1漏报原因分析

3.1.1暂住人口死亡信息缺失

家中死亡漏报主要是流动人口死亡漏报,在辖区内居住的暂住人口,超过半年即为常住人口,其死亡信息是纳入本辖区报告范围的,但由于这类人员得重病往往是回老家死亡或死亡接回老家安葬,并在原藉地办理死亡相关手续本辖区对这类人员的死亡信息不易获取,从而造成死亡漏报;

3.1.2 很多居民死亡未能及时到派出所下户,有的几年后才去登记下户,死亡信息滞后造成死亡漏报。

3.1.3 医疗机构漏报,乡镇级医院主要是个别医师报告意识不强所致;二级以上医院机构漏报主要是医院担心院内死亡率高对医院考核不利,对一些来院已死亡的病人未进行报告造成漏报。

3.1.4 死因监测单位对辖区居民死亡信息收集不全面,对死亡信息核对不充分等因素,殡葬、公安部门死亡数据未按相关要求及时向死因监测单位上报,信息交换不畅,也是造成死亡漏报的原因之一。

3.2 对策

3.2.1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要建立建全院内死亡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奖惩责任制,杜绝故意死亡漏报现象,提高医院内死亡报告率。

3.2.1 死因监测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展死亡作息收集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对公安、殡葬、办事处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反复进行信息核对,减少漏报,提高死亡报告率;

3.2.2 辖区各镇办要制定严格工作制度,要求社区居委会计生、民政人员,进一步加强对暂住人口死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减少暂住人口的死亡漏报;

3.2.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的劳务补助,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功博、黄河苍、马祥云,等,2011-2013年云南省宣威市居民人群死亡报告漏报调查情况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49(6)541-545.

2、解春新、王秀云,等,北京市昌平区2005年居民死亡漏报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28(9)858.

3、王黎君、马家奇、周脉耕、王玉英、葛辉、杨功焕,中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2005年死亡病例漏报及报告质量评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28(6)571-575.

4、赵小明、杨功焕,等。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疾病监测 2006年,21(3)493-496

5、薛志强、吴传安、李基,医院传染病漏报与报卡质量评价,疾病监测 2005年,20(11) 59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