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李林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北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同时关系到我国民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注重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为适应时代需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引言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力度,经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对住房的质量以及建筑设计要求更高。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必须加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1建筑设计概述

在建筑领域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其设计效果,高效地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需要了解具体的内容。相关的内容包括:1.通过对良好设计理念、设计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等要素引入及整合利用方面的思考,可使建筑设计效果更加显著,为后续作业计划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指导,避免影响现代建筑的建设及应用质量;2.重视节能设计,严格把控相应的设计方案形成过程,并对其创新运用进行更多考虑,有利于实现节能建筑设计目标,为其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筑设计创新的特点

1.实用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树立创新思维,并注重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创造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不忽略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将多元化与现实进行结合。2.可操作性,建筑设计可操作性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建筑电梯设计过程中,建筑系统设备既要注重建筑工程的外部可观性,也要注重内部的流线设计。以纽约世贸中心为例,楼层比较高,整个建筑共设计了20多部电梯,建筑设计师为了确保电梯运转的安全性,既需要跟设备专业人员沟通报警系统,还要和厂家了解电梯钢缆运行的原理,确保电梯即使在大楼因高度产生摇晃的情况下,也能处于被随时调节、均衡受力的状态。3.未来性,现在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法都呈现出相对性特点,这一方法只适用于固定的建筑设计工作,无法满足各类型建筑设计的实际转换的需求。因此,设计创新的思维可以将建筑设计变得未来化,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多方位的改造,根据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周边人文环境、社科环境而不断发展、优化,确保建筑设计方法的新颖,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有效应用。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应用

3.1强化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

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开展是否有效、设计方案是否完善等,与设计人员的职能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直接相关。因此,在实现节能建筑设计目标、提升其科学设计水平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节能意识,积极地参与各类培训活动予以应对。同时,设计单位应对人员方面的节能认知状况是否良好进行科学分析,不断加强业务素质锻炼,并在激励与责任机制的配合作用下,提高节能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新时期建筑建设中的节能设计更具专业性,从而提升相应工作完成中的专业化水平,避免引发建筑实践中的能耗问题。

3.2加强信息化暖通设计的融合

我国科研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已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为了加强暖通设计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就必须在暖通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暖通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政府也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各种平台招聘专业人员,提高暖通设计的专业性。同时,各相关企业也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保障暖通设计的后备人才。在暖通设计创新策略的运用方面,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进行有效交流,让各个领域的强力技术都引入到暖通设计中,以此来弥补暖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3.3施工环节创新设计

1.建立施工安全管理模型。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对施工管理基本现状和具体特点进行分析,以BIM技术为基础,建立施工安全管理模型。此模型主要分为数据源、模型层、应用层。数据源通过诸多软件建立BIM模型与3D模型;模型层就是依据BIM综合信息数据库平台,根据施工阶段各项基本要求建立信息模型,主要涉及施工管理模型、施工进程优化模型和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在应用层中通过4D施工模拟和各项碰撞检测功能的应用,顺利开展施工各阶段场地规划、方案优化碰撞检测等操作,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安全风险。2.注重对多项数据集中调查,做好基础设计优化。在各类建筑项目建筑结构设计活动开展前,技术人员需对建设区域基本地质构造情况、水文条件和地基承载力等多项数据展开全面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确保建筑结构设计可行性的有效提升,对基础设计展开全面优化。设计人员要收集建筑设计材料和多项设计材料,做好数据对比分析工作,探究影响结构设计合理性和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使基础设计得到优化,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3.做好地梁设计优化和伸缩缝设计。为全面提升地梁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地梁工程建设质量,相关设计人员需从多角度完善地梁设计,提升地梁建设质量。在计算各项数据时,设计人员需将地梁作为第一层框架梁,全面缓解地基对地梁产生的影响。通过框架柱承载上层结构的基本荷载,提高各项数据计算准确性,合理设计地梁,但此项设计环节具有一定操作难度。在设计地梁时,可将地梁作为单独工程,分析建筑结构框架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各项影响,优化地梁设计。在设计伸缩缝时,可以引入后浇带施工技术,缓解混凝土温度应力变化情况,提升伸缩缝合理性。在此部分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膨胀剂,有效降低混凝土自身稳定应力,提升建筑质量。

3.4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先发散后收敛,通过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发散和收敛从而进行有效的整合。一般来说这种发散和收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出现的问题越复杂则需要发散和收敛的次数就越多,而且在其中可能会涉及分层次的问题。其中菱形思维中的发散思维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事物经过可拓变的方式与可拓分析的基础之上按照不同的途径进行拓展,得到相应的大量信息来分析这一问题。而菱形思维中的收敛思维本质上就是共轭分析得到的资源信息,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了解信息价值,对其真伪、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在得到大量分析结果之后找出最优部分进而达到筛选信息和拓宽思维的目的。利用这种菱形思维,可以不断地将事物的优点进行挖掘,同时对其缺点加以改进补足,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菱形思维最终能够促进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促成最优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实际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以此为基础强化建筑设计创新工作,还需要明确未来建筑设计的创新方向,强化理论知识创新、人性化设计以及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等,应用现代技术达到多元化设计要求,做好绿色建筑、消防设计等工作,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行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娜.数字化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4):35-36.

[2]吴亚东.试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可拓思维模式[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81-82.

[3]韩晨平,巩永康.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与动力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83-87.

[4]蔡东晓.浅谈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四川水泥,2019(07):76+109.

[5]甘强.研究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智能城市,2019,5(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