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如何加快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韩功纯

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本文简明了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文明可以认为一个城市文化进步的一种存在状态,而城市生态文明进步则表明了城市文化的观念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将进一步增进文化的观念系统的生态化取向,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应当按照生态文明的思想的多样性、循环和共生的原则全面发展。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美丽中国、文化、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思想的多样性、循环和共生、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1.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就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列入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宏伟蓝图中,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

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二)生态文明发展的原则

多样性在地球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的自然和生命现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多样性原则它所要求的是,我们应当在保持自然的多样性这个根本前提下进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必须做到自然的多样性得到保持和持续发展。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事物,都无不处在一个巨大的和复杂的循环圈之中。生态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对自然绝不可能只是做了一件事情。

在自然界中,每一生物种都是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和共存共荣的观念。

生态文明的观念及其原则如何才能够真正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普遍性来讲,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系统工程问题。在这个观念转化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特别给予重视的,这些方面可以看成是观念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资源。

  1.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导致许许多多正常人及动物非正常死亡,残废,或患病,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于是生态文明观念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富饶,但是无论哪种资源,人均拥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中国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4)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5)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不断提高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率,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政府管理

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是与当地的政府对它的关注程度直接相关,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政府的环境意识直接决定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对当地的环境采取的是一种漠视的态度,那么很可能由于发展当地经济会直接地和现实地造成环境的破坏。有的不仅造成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对所在更大区域或流域内的其他地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于一个地方的政府来讲,对它的管理的绩效的评价,必须把当地和被它所影响的地方的生态环境变化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应当把它看成是衡量一个政府的主要领导是否称职的一个主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实行关于领导任职期内的环境评价制度。否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将会由于对环境的漠视而造成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壬午,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4):7-12

{2}高志彬邢台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9)(60-62)

{3}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2)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