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脑瘫患儿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应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脑瘫患儿疗效研究

黄其美1,肖琳艳1,周辉煌,寻锦荣,田子阳,李雁,蒋娜,汤娟

浏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 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探究脑瘫患儿应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9月收治的脑瘫患儿7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5)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n=35)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加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治疗,训练时长为3个月。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在康复训练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关键词脑瘫;儿童;悬吊运动疗法运动功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非进行性损伤致使发育中的胎儿、婴儿脑部出现的持续性中枢运动、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症候群,其可使患儿出现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症状[1]。悬吊训练治疗(SET)是一种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系统,把人体某些部位悬吊起来,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从而使患儿感觉、运动控制能力与肌力、耐力、心血管功能等得到恢复,最终达到提高运动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悬吊运动治疗中对于患儿的核心肌群、感觉、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悬吊运动疗法融合了神经发育疗法、引导式教育及感觉统合训练,因此可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患儿的主动运动能力,调动及训练其深部感觉的综合协调整合能力,从而使患儿在主动运动中实现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强及平衡协调性增强。为进一步观察悬吊训练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本院选取自2018年11月起符合条件的脑瘫患儿70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SET疗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70例,诊断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1~8岁;(2)运动水平发展到头颈可控制及可维持四点跪位可独站可独走10米;(3)躯干控制能力差,不能保持立位下协调运动者;(4)监护人愿意参加项目,对试验知情同意,并能配合治疗期满3个月。排除标准:(1)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行为障碍,无法配合训练患儿;(2)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疾病,癫痫,精神疾病儿童;(3)髋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儿童;(4)中途无法合作患儿。将7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n=35):男17例,女18例;年龄12~80个月,平均(42.5±19.8)个月。对照组(n=35)男17例,女18例;年龄12~80个月,平均(44.3±22.4)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 方法

1.2.1 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Bobath疗法、Vojta疗法和Rood技术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促通正常姿势和抑制异常姿势,增强肌力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行控制训练等,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主。每日1次,一周5次,每次40min,治疗3个月。实验组主要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儿童悬吊运动疗法。

1.2.2 儿童悬吊运动疗法:在减重情况下予以患儿主动运动及被动抗阻力运动,以利于患儿肌肉协同收缩,并使患儿四肢肌力增强。同时,须在非平衡状况下经患儿肢体远端控制予以其骨盆、脊柱肌肉闭链训练,以利于骨盆、脊柱等的关节稳定性提升。此外,还可经悬吊系统拉伸患儿痉挛肌肉,以利于患儿关节活动度提高。

1.2.3 训练方法:所有训练均为每周5次,康复治疗3个月。

1.2.4 评定方法:在康复训练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评定。评定采用双盲法,参与评定者为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认识和掌握无明显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采用(x±s)

表示,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 评分相比,不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GMFM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升幅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 <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 评分变化情况(x±s,分)

分组

例数

对照组

实验组

t

P

治疗前

35

131.1±45.7

153.9±43.3

0.078

0.938

治疗后

35

153.1±52.5

182.8±45.6

2.541

0.016

注:a: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t=10.726,P <0.05)。b: 试验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t=12.47;P <0.05)。

3.讨论

从康复医学来看,悬吊运动疗法内含两大技术系统,即诊断与治疗。其中,诊断系统可经开链、闭链运动负荷的逐步增加测定患儿肌肉耐力,再配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找出“弱链”;治疗系统通过静态的包括肌肉放松、牵引、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协调训练、开链和闭链运动等[3]。通过悬吊运动训练,可对深层的稳定肌群进行训练[4~5];悬吊运动训练的闭链运动训练可同时激活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进而使患儿运动协调力得以提升[2];而于不稳定运动状况下行闭链运动训练则可对患儿感觉、运动器官造成刺激,更利于患儿感觉与运动协调能力提高[5]。同时,作为一种渐进式训练,悬吊运动疗法还可对患儿参与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与依从性进行充分跳动,并使各感觉器官得到最大程度刺激,进而加快其感觉与运动协调能力改善。此外,在行该疗法时,须临床将患儿部分或全部身体经悬吊带悬吊起来,再经悬吊带的支撑反坐李使患儿呈动态变化中,进而促使其身体对不稳定状态予以动态调整,进而不断聚集各种运动单位,从而使患儿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性功能得以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将各种疗法加以整合共同发挥功效。王之庆等[6]研究认为Bobath疗法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卢庆春等[7]研究认为Bobath疗法的治疗效果与患儿年龄及治疗时间长短有关。谢高梅等[8]研究认为Vojta疗法对脑瘫患儿抑制异常反射通路,促通正常反射通路产生,效果明显。此外,悬吊运动疗法更利于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提高,核心力量训练能起到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的作用。本试验表明,在康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试验组患儿的进步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行悬吊运动疗法可更有利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因此,应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积极推广悬吊运动疗法(SET),更好的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

[2]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81-283

[3]Brad I,Morl F,Scholle HC,et al.__________Back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and spectrum in defined load situations [J].Pathophysiology,2005,12(4):275-280

[4]高宝龙,荣湘江,梁丹丹,等.悬吊运动技术队运动引起的腰痛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095-1097

[5]郭险峰,关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下)[J].中国医刊,2010,45(5):391-394

[6]王之庆,杨延平,任晓惠.Bobath技术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6):751-752

[7]卢庆春,李林,孙宇.Bobath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2):77-79

[8]谢高梅,孙芳梅.Vojta疗法治疗小儿脑损伤性疾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6,1:191-192

作者简介:肖琳艳(1981~)女,儿童保健副主任医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