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肠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下消化道息肉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2
/ 2

无痛肠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下消化道息肉临床探讨

张漫漫

昆山市康复医院 江苏苏州 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肠镜下对下消化道息肉实施电凝电切治疗临床效果。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时限,以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50例为对象,依据不同干预方案分设2组加以研究,每组患者各为25例。所有对象均实施电凝电切治疗,参照组于常规内镜下完成手术,试验组于无痛肠镜下完成手术。比较2组手术的情况、治愈率以及并发症率。结果:2组对比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结论:无痛肠镜下对下消化道息肉实施电凝电切治疗的效果显著,既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手术时间,且治愈率高,还可减少各种并发症,安全可靠,可做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痛肠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凝电切;临床效果


在临床消化内科,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且多发性疾病,该病症若治疗不及时,则极易出现消化道穿孔、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发生癌变,所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存在着严重威胁[1]。目前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方法为手术治疗,如电凝电切术,而常规内镜下实施该术式尽管可以将息肉切除,但创伤较大,且清除往往不够彻底[2]。随着无痛肠镜技术的发展,其在电凝电切术中发挥出来积极作用。因此,本文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时限,以接受治疗的下消化道息肉患者50例为主体对象,依据不同干预方案分设为2组进行研究,每组各为25例,即分析了无痛肠镜下对下消化道息肉实施电凝电切治疗临床效果,现阐述如下内容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文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时限,以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干预方案分设为2组加以比较研究,每组患者各为25例。总结分析患者基础信息:试验组14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最大65岁、最小35岁,均值(48.5±6.5)岁;疾病类型:多发20例,单发5例。参照组13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最大75岁、最小40岁,均值(49.2±6.3)岁;疾病类型:多发19例,单发6例。经统计软件处理各组相关的具体数据,结果P值>0.05,发现无统计差异,可比。

入选及排除条件[3]:均满足下消化道息肉相关诊断依据;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手术禁忌症或无法耐受手术者;癌变者;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心脏病;精神病者。本试验满足医院伦理要求和标准。

1.2方法

所有对象均实施电凝电切治疗,参照组于常规内镜下完成手术,试验组于无痛肠镜下完成手术,具体为:试验组取左侧卧位,手术体位可按照实际息肉情况适当进行相应调整。用0.9%氯化钠将纱布浸润后擦拭大腿外侧,然后将电极板固定于大腿外侧,成功麻醉后,将肠镜插入,对息肉进行仔细探查,反复冲洗、吸尽表面黏液,将息肉在视野下充分显露后,经内镜活检管道将合适的圈套器或者氩气电极喷管送至肠腔内,将息肉套住拉紧后对息肉实施电凝电切处理并取出,或者使用氩气电极直接电凝息肉,完成手术后将内镜取出。参照组则常规内镜下插入,然后实施电凝电切术,具体操作同试验组。术后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术后治疗。

1.3评价指标

比较2组疼痛评分(工具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4],剧痛10分,无痛0分,分值为0-10分,分值越低越好)、手术时间、治愈率(评估条件[5]:患者经肠镜显示已完全、彻底切除息肉,且各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反之则为失败。)及并发症率。

1.4数据处理

由统计人员处理所得文中数据,工具为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表示形式为“60331c885a344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计数资料表示形式为(%),分别用60331c885a344_html_11df05358fad0e1e.gif 、t检验数据差异,当P<0.05时,满足统计处理要求。

  1. 结果

2.1对比2组手术情况

表1中,2组对比疼痛评分、手术时间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

表1对比2组手术情况(60331c885a344_html_7dbb4b1e0e318156.gif

组别

n

疼痛评分(分)

手术时间(min)

试验组

25

1.3±0.4*

4.5±5.2*

参照组

25

3.7±0.5

9.5±7.5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2.2对比2组治愈率

试验组治愈23例,治愈率92.0%,参照组治愈20例,治愈率80.0%,2组对比治愈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

2.3对比2组并发症率

表2中,2组对比并发症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

表2对比2组并发症率[例(%)]

组别

n

出血

腹胀腹痛

发生率(%)

试验组

25

0(0.0)

2(8.0)

2(8.0%)*

参照组

25

2(8.0)

3(12.0)

10(20.0%)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1. 讨论

在临床上,下消化道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生于肠黏膜部位,且以局部隆起病变为主要特征,早期症状并不显著,发生原因为黏膜上皮增生,临床诊断时易被忽略,所以多数无法及时确诊。由于患者存在癌变风险,一旦临床检出下消化道息肉,则需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治疗,以预防癌变。以往常用电凝电切术于常规内镜下治疗该病症,但其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从而影响预后改善,延缓术后康复。而通过对患者在无痛肠镜下实施此种手术治 疗,其是一种微创术式,且手术期间除了具有微创优势之外,还可将息肉彻底、完整的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同时手术操作中应用无痛肠镜不会影响胃肠蠕动功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可保障手术精确度和清晰手术视野,可强化手术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从而提升治愈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6]。本文的结果显示,2组对比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可见,无痛肠镜下对下消化道息肉实施电凝电切治疗发挥着极大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综上,无痛肠镜下对下消化道息肉实施电凝电切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手术时间,且治愈率高,可减少各种并发症,安全可靠,可做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瑞彩.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36(15):2822=2823.

[2]郁卫洲,王笑秋,季淦.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J].江苏医药杂志,2017,24(10):750-751.

[3]杨兴畅.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2016,27(11):63.

[4]翟国庆.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9,36(11):93-95.

[5]周艳,邵月春.结肠息肉患者行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6(23):40-41.

[6]霍莹.探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98(52):26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