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3

认知行为干预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马燕玲 彭述英 龙少冬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东 广州 510430

摘 要:目的:研究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后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一年间收治的7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认知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经研究,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的认知组IPROS分数更低,健康知识得分及治疗态度得分情况,认知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的分数更高,p<0.05。结论:对我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加强相应的行为干预后,帮助患者提升认知水平,取得患者的配合,并改善相关症状,因此,该项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认知行为;精神病;认知水平;健康知识

近几年,我国的国情发展较为稳定,我国在许多国家体系和制度上也相对完善,目前,我国的流浪人口数目呈每年上升的趋势,针对于流浪人口,我国政府作出了一些有关流浪人口及老年人口的制度。我国政府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为主要项目的一些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我国许多老年人口的疾病、失业、养老等问题,向他们提供相应的资金及物资的帮助[1]。所谓精神疾病就是指一种经手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大脑出现功能上的障碍,引起患者在行动上出现异常,对认知及行为上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种疾病一般在早期的时候,会相继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在在晚上会出现入睡困难、对身边的事情出现多疑及敏感、在日常生活行为上表现的异于常人、在对任何事物的情感上比较紊乱,性格与以往对比出现改变等情况,常见的相关症状主要会有在情感上出现障碍性、在智能上出现异常、在记忆力上出现退化、在注意力上出现无法集中的情况、在思维上出现退化情况、在知觉和感觉上出现迟钝的情况等[2]。最近,在临床上对于鉴别精神疾病的方式,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或体格检查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诊断,并筛查出患者的具体病症,并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案,但是,依靠药物治疗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并不十分理想,因此,联合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院内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均是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精神疾病患者,在认知上存在着特别严重的问题,加强对这类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对治疗效果来说,具有重要的地位[3-4]。对此,此次报告作者特别针对我院收治的78例流浪患者做分析,在对他们的护理中加入了认知行为干预后的效果,开展一系列调查,现有如下报告。

  1. 一般资料和护理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一年间收治的7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认知组,两组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38人和40人,平均年龄为(45.58±2.36)岁。

1.2护理方法

1.2.1传统组患者的护理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患者的治疗上,一般会使用一些常规抗神经疾病类的药物,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还可通过患者的病情情况,适当加大药物剂量,并留意患者在用药后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给予有效的处理后,实施一些必要的心理治疗。

1.2.2认知组患者的护理重点主要可放在对患者的认知行为上,具体:( 1 )认知心理护理干预:定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认知心理护理,在每周的周二、周四、周六实施,并使用内观法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方案,对精神病患者住院时的环境进行定期打扫,对住院时的环境要求相对较严格,如果环境比较舒适,能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如果情绪稳定后,护理人员可循序渐进的引导患者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慢慢回忆,回忆自己成长的片段,回忆接受的别人的恩惠及自己对别人的恩惠,帮助患者想起给其他人带来的一些麻烦,从而能够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知能力,及自己病情变化的特点。通过对认知水平的升高,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和理念,从而树立一个相当正确的感情观和价值观,让患者感受到其他人还是对自己有关爱的,感受到被爱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省,从而了解如果病情继续加重,不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为他人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困扰,如果想要完全康复,需要严格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才能进一步完善治疗效果,给予高度配合医护人员,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康复效果。(2 )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及行为干预: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也就是患者的症状、姓名、年龄等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可在第一阶段,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情况及治疗信息,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不舒服的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解释,告知患者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并告知患者,让患者慢慢知道生育、结婚及恋爱等方面的知识,明确这些因素和自身精神疾病症状的关系。在第二阶段时,将健康教育的重点集中在对患者的体能恢复及生活培训上,可通过一些适当的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比如:打球、打太极、慢跑、交流等形式,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提高。在第三阶段时,在对患者进行工娱治疗的同时,还要医生药物的保管能力,慢慢帮助患者回忆最近遭受到的挫折,对患者自身的行为和思维进行评估,并将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并进一步帮助患者要积极克服自己的困难。

1.3观察指标

  1. 对健康知识进行评估;(2)对治疗态度进行评估(ITAQ)(3)对康复疗效评估(IPROS)。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n/%),检验方法用606561990a4a4_html_b18dab6c810cbb54.gif ²检验;计量数据表现形式为(606561990a4a4_html_96df7794958a6bef.gif ),行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1. 结果

2.1健康知识得分。

干预后,认知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更高,p<0.05,见表1。

1 两组健康知识评分分析(606561990a4a4_html_96df7794958a6bef.gif,分

组别

健康知识得分


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

干预后2个月

传统组(n=39)

32.25±6.52

42.15±5.74

39.18±2.12

认知组(n=39)

31.85±6.12

38.08±5.88

34.11±1.77

t

0.2793

3.0932

11.4645

p

0.7807

0.0028

0.0000

2.2治疗态度和康复疗效得分。

干预前,二者无差异性;干预后,认知组分数更优,p<0.05,见表2。

2 治疗态度及康复疗效分析(606561990a4a4_html_96df7794958a6bef.gif,分

组别

治疗态度分数

康复效果分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传统组(n=39)

35.65±2.42

20.36±1.88

7.88±0.18

14.16±2.16

认知组(n=39)

35.45±1.51

26.28±1.05

7.82±0.15

9.46±1.12

t

0.4379

17.1688

1.5992

12.0634

p

0.6627

0.0000

0.1139

0.0000



  1. 讨论

这几年,我国政府在对流浪人口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由于流浪人口的人数逐年增多,如果他们之间出现一些疑难病症却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和治疗,就会使他们生活受到影响,从而使其丧失生命。精神疾病在这几年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一些流浪人口,更容易受到影响,长期以来对他们的精神乃至情绪会带来严重影响,这会导致流浪人口并发精神系统疾病的概率增加,使他们在大脑功能上出现严重障碍[5]

在临床上,对患有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上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因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力较差,对用药治疗的服从性不是很好,并且这种疾病需要长期用药进行治疗,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之间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及临床疗效。这就决定了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不能仅仅将重点集中在对患者的治疗上,需要从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干预,尤其是加强对患者的认知行为方面的干预[6-7]

因精神疾病患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心理上乃至精神上可能都会较其他人更加脆弱一些。因此,此次研究旨在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采取行认知行为干预,并取得效果较为显著。经过以上研究结果证实,这种干预行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能够带来好的影响,改变了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对自知力也带来了好的影响。利用了ITAQ量表,在干预了一个月和两个月的时候,精神疾病患者的这项评分显著出现了提升,并且认知组患者的分数相对更高,p<0.05。这组患者的分数均能反映出,治疗态度及自知力水平都得到了相对改善。经过多重分析,其升高和改善的主要因素:(1)对这类患者的认知心理干预,在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护理人员正确应用了内观法让患者重新认识到自己,通过对自己病情的认知,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疾病可能会为其他人带来的伤害、知错不改、知恩不报等情况,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除此,了解到自己病情会麻烦到很多人,因此,需要向他人进行报恩,这就需要患者本身接受坚持用药治疗的现实,并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

[8]。内观法主要是利用患者自身注意到身边的人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从而慢慢对自身进行反省,反省自身对他人的回报,静下来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付出的更多,还是取得的更多,建立起牺牲自我宽恕他人的理念,并慢慢建立回忆,让患者重新想起之前的记忆,不管是痛苦的还是美好的,但是要始终相信总会存在很多关爱,唤醒自己是有人爱着的事实,将和其他人之间的具体关系缕清,不要对周边的人产生偏见,找到连带感,将空虚的心理和孤寂的情感克服,从而提高患者的自制力,进一步转变对治疗的态度。(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要具有针对性,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特点,对于接受程度和病情相似的患者,可将他们放在一起接受健康教育,并采取小组的方式,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教育水平,改善健康教育的效率。针对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理论,不需要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性教育[9]。使用三阶段教育方式与康复流程相结合,对于不同阶段患者的需求,相应提供患者所需要的知识,并进行教育,患者也比较愿意接受,并且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认知行为干预,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结合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IPROS分数情况,认知组患者的分数更低,P<0.05。IPROS量表主要评估的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内容可包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求卫生能力等内容。对于康复效果更好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通过内观法能够对患者的自知能力和治疗态度进行改变,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治疗,从而能够高度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保证患者在短期内的临床疗效得到改善。(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当其进入到第二阶段时,要重视对患者的体能训练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主要利用一些文娱节目,病人之间的相互谈话,来改善患者的兴趣缺乏情况,督促患者多和其他人进行互动,提升患者自身的社会功能。(3)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到第三阶段时,要重视患者对药物的保管情况,促进患者自我约束性,从而保持认知行为干预为患者带来的有效成果。

综上所述,对我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加强相应的行为干预后,帮助患者提升认知水平,取得患者的配合,并改善相关症状,因此,该项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罗海洋.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科学养生,2020,23(3):195.

[2]黄爱勤,刘旭,陈泳康,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127-129,133.

[3]莫扬华,李雪晶,傅春恋,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01-202.

[4]董奇妙.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19):59.

[5]李弼.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69):111-112.

[6]吴晓优,土文珍,林小容, 等.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糖脂代谢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浙江医学,2020,42(10):1073-1075.

[7]孙晓鹏.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0):158-159.

[8]储文革,周美春,陈燕, 等.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与自知力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2):304-308.

[9]胡晋辉.研究精神病康复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