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监理目标控制的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浅析工程监理目标控制的内涵

汪绯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摘要】本文阐述了工程监理目标控制的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五个基本环节的内涵和工程监理目标控制措施的两个类型,并重点说明了轻度偏离、中度偏离和重度偏离三种情况下进行纠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工程监理 目标控制 基本环节 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


  一、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

  对于每个控制循环来说,如果缺少这些基本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这个循环就不健全,就会降低控制的有效性。

    1.投入——按计划要求投入

  控制过程首先从投入开始。对于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流程来说,投入首先涉及的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建筑材料、工程设备、施工机具、资金等;此外还包括施工方法、信息等。工程实施计划本身就包含着有关投入的计划。一项计划能否顺利地实现,基本条件是能否按计划所要求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投入。计划确定的资源数量、质量和投入的时间是保证计划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要使计划能够正常实施并达到预计目标,就应当保证能够将质量、数量符合计划要求的资源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去。

  2.转换——做好转换过程的控制工作

  转换是指工程项目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也就是工程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在转换过程中,计划的运行往往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各因素的干扰,造成实际工程偏离计划轨道。同时,计划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造成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有偏离的现象。

  3.反馈——控制的基础工作

  反馈给控制部门的信息既应包括已经发生的工程概况、环境变化等信息,还应包括对未来工程预测的信息。信息反馈的方式可以分成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在控制过程中两种都需要。正式信息反馈的方式是指以书面方式报告工程状况,它是控制过程中应当采用的主要反馈方式;非正式信息反馈主要指口头方式,在控制过程中同样很重要,在具体工程监理业务实施期间非正式信息反馈应当转化为正式信息反馈。无论是正式信息反馈,还是非正式信息反馈,应当满足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

  控制部门需要什么信息,取决于监理工作的需要。为使信息反馈能够有效配合控制的各项工作,使整个控制过程流畅地进行,需要设计信息反馈系统。它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信息来源和供应程序,使每个控制部门和管理部门都能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4.对比——确定是否发生偏离

  对比是将实际目标值与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产生偏差以及偏差的大小。进行对比工作,首先是确定实际目标值。这是在各种信息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形成与计划目标相对应的目标值。然后将这些目标值与衡量标准(计划目标值)进行对比,判断偏差。如果存在偏差,还要进一步判断偏差的程度大小;同时,还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以便找到消除偏差的措施。

  5.纠正——取得控制效果

  纠偏是对于偏离的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处理的过程。偏离根据其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偏离、中度偏离和重度偏离。应根据偏离的大小和产生偏离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纠正偏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行纠偏。

  ①对于轻度偏离情况采取直接纠偏的方法,即不改变原定目标的计划值,基本不改变原定的实施计划,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使目标的实际值控制在计划值范围内。例如,某桥梁工程五月的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延了两天,则在六月中适当增加人力、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投入量即可使实际进度恢复到计划状态。

  ②对于中度偏离情况采取不改变总目标的计划值,调整后期实施计划的方法进行纠偏。由于目标实际值偏离计划值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已经不可能通过直接纠偏的方法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恢复到计划状态,因而必须调整后期实施计划。例如,某桥梁工程施工计划工期为8个月,在施工进行到4个月时,工期已经拖延1个月。此时,通过调整后期施工计划,如果最终能按计划工期完成该工程,结果应当说仍然是比较理想的。

  ③对于重度偏离情况,则要分析偏离原因,采取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并据此重新制定实施计划的方法进行纠偏。如果确认原定目标计划值已经不可能实现,那就要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然后根据新目标制定新计划,使工程在新的计划状态下运行。当然,最好的纠偏措施是把管理的各项职能结合起来,采取系统的办法实施纠偏。

  总之,投入、转换、反馈、对比和纠正工作构成一个循环链,缺少某一工作,循环就不健全;同时,任何一项工作做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后续工作和整个控制过程。要做好控制工作,必须重视每一项工作。

二、工程监理目标控制的类型

由于控制的方式和方法的不同,控制可分为多种类型。从建设工程监理的角度来看,控制活动可分为两类,即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1.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就是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和程度,并拟订和采取各项预防性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偏离,从而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主动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它可以解决传统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时滞影响,尽最大可能改变偏差已经成为事实的被动局面,从而使控制更为有效。

  主动控制是一种前馈式控制。当它根据所掌握的可靠信息分析预测得出系统输出将要偏离计划目标时,就制定纠正措施并向系统输入,以使系统不发生目标的偏离。

  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它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前采取控制措施。

  然而,即使采取了主动控制措施,仍需要衡量最终输出,因为谁也保证不了所有工作都将做得完美无缺,保证不了在完成过程中再没有任何外部干扰。

  2.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当系统按计划进行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把它输出的工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再传递给控制部门,控制人员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寻求并确定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的方案,然后再回送给计划实施系统付诸实施,使得计划目标一旦出现偏离就能得以纠正。

  被动控制是事中、事后控制,也是反馈控制。在管理过程中,要形成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研究确定纠偏方案、预计纠偏方案的成效、落实并实施方案、收集实际实施情况、对实施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将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比较、找出偏差这样的反馈闭合回路。因此,被动控制同时也是一种闭环控制,即循环控制。

  3.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关系

  主动控制的效果虽然比被动控制好,但是,仅仅采取主动控制措施是不现实的,因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风险因素(如政治、社会、自然等因素)是不可预见甚至是无法防范的。并且,采取主动控制措施往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对于发生概率小且发生后损失也较小的情况,采取主动控制措施有时可能是不经济的。而在某些情况下,被动控制倒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最有效的控制是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加大主动控制在控制过程中的比例,同时进行必要的被动控制。


作者简介:汪绯,教授职称,注册监理工程师。长年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研究和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