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2
/ 2

空蝶鞍综合症的 MRI特征及临床分析

胡广湘

长沙南雅医院 湖南宁乡 410625

摘要: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空蝶鞍综合症63例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与年龄分布以及18-30岁、31-60岁和61-70岁的发病率。结果:MRI检查可见患者的蝶鞍部位扩大,具有垂体变扁的情况,垂体柄延长和后移的情况明显,18-30岁5例,31-60岁16例,61-70岁42例。结论:空蝶鞍综合症采用MRI检查的准确率高,能观察到患者的蝶鞍扩大,且垂体变扁的特点明显,垂体柄出现不同程度的延长和后移,年龄30岁以上的空蝶鞍综合症发病率较高,61-70岁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多发于男性,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耳鸣和头晕、视力降低、视野缺损、闭经、乏力、皮肤干燥、性欲下降等,偶有焦虑、抑郁表现,临床表现多样。

关键词:空蝶鞍综合症;MRI特征;年龄分布

空蝶鞍综合症是一种神经科少见疾病,发病是因为患者的鞍隔缺损,或者患者的垂体萎缩严重,脑脊液压力较大,对蛛网膜下腔造成较大程度的冲击,致使其突入鞍内并引起蝶鞍扩大,随即对垂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1]。空蝶鞍综合症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或者视力障碍等病症,部分患者具有脑脊液鼻漏或者内分泌紊乱等病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2]。目前,空蝶鞍综合症的发病率稍见升高,所以临床上对此症的治疗非常关注,而临床诊断的准确无误与患者的病情控制、预后密切相关。空蝶鞍综合症需要影像学技术检查与确诊,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了解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与临床情况,本文对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3例空蝶鞍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该症的MRI特征与临床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空蝶鞍综合症患者63例为对象,男性15例,女性48例;年龄18-69岁,平均(45.98±10.32)岁。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支持;(2)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耳鸣和头晕、视力降低、视野缺损、闭经、乏力、皮肤干燥、性欲下降等,偶有焦虑、抑郁表现;(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相关指标异常;(4)愿意接受手术探查和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经临床综合检查证实为垂体瘤;(2)心脑血管疾病史;(3)临床资料不完善。

1.2方法

用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仪给患者进行检查,做横断面、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观察,序列为T1WI和T2WI,前者TR/TE为300-600ms/8-5ms,后者TR/TE为3000-5000ms/80-100ms;扫描层厚设置为3-5mm,层间距设置为0.9-1.5mm,矩阵设置为256*256;根据患者的检查情况进行增强扫描,注入钆喷酸葡胺20ml后扫描,序列为T1WI,TR/TE为300-600ms/8-15ms。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分析63例空蝶鞍综合症患者的MRI影像学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蝶鞍形态、前后径长度、深度以及脑脊液等情况,注意分析患者的垂体变化,观测患者的垂体信号及其部位、状态、有无移位等情况。

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其分布,计算18-30岁、31-60岁和61-70岁的空蝶鞍综合症发病率。

1.4诊断标准

参照阮坤炜等[3]研究中的诊断标准,综合患者的各项临床检查结果确诊病情,具体标准为:(1)鞍内具有脑脊液充填的情况,局部或者全部;(2)观测垂体腺高度<2mm;(3)伴或不伴体柄后移;(4)具有临床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耳鸣、头晕、视力下降、月经异常、纳差、少汗、乏力、泌乳、表情淡漠等,偶有焦虑、抑郁表现。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1. 结果

2.1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点

63例空蝶鞍综合症患者经MRI检查显示:(1)蝶鞍变化。63例患者中54例患者的蝶鞍表现为球形对称性扩大,50例患者表现为方形,具有加深和下限等影像学的患者52例,观测得出患者的蝶鞍前后径8-13mm,平均(12.5±2.3)mm,深度7-12mm,平均(10.3±1.9)mm。63例患者的鞍内充满长T1,长T2具有脑脊液信号。(2)垂体变化。63例患者中37例患者的垂体出现被压迫的情况,并表现出萎缩和变扁的影像学,经观测可见高度≤垂体窝50%,能观察到垂体信号,38例患者的垂体信号明显,25例患者的垂体信号较为模糊,17例患者的垂体在者垂体窝的正下方,46例患者的垂体在垂体窝后下方。19例患者的垂体前后叶可以清晰分辨,44例患者的垂体前后叶为短T1信号。24例患者MRI矢状位检查见,垂体表现为弧形、新月形,并紧贴于鞍低,18例患者MRI冠状面检查见,月牙状垂体,且垂体细薄,且贴敷在鞍低的部位,上端是垂体柄,呈现出锚状影像学特点。49例患者的垂体高度为1.2-6.8mm,平均(3.5±1.2)mm。6例患者的垂体柄未明显显示,11例患者MRI矢状位检查见,基本处于居中位,16例患者的垂体柄稍往后移,其中有8例患者的垂体柄在鞍背前缘上,表现为曲折状,7例患者的垂体柄表现为直线状。31例患者的垂体柄距离8-12mm,平均(10.3±1.5)mm,7例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交叉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10例患者的MRI检查显示,垂体信号变薄,不能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蝶鞍底部。

2.2空蝶鞍综合症的临床情况

63例患者中18-30岁5例,31-60岁16例,61-70岁42例,男性15例,女性48例,可见30岁以上人群空蝶鞍综合症的发病率升高,61-70岁的发病率最高,女性多发于男性。

  1. 讨论

空蝶鞍综合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MRI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该技术的多方位成像特点明显,能准确的分辨人体软组织的具体情况,且能使骨骼的伪影有效消除。何敬振[4]指出空蝶鞍的患者会出现蝶鞍扩大的影像学,且患者的鞍内会产生大量的脑脊液信号,垂体扁平的情况明显。本次研究显示,空蝶鞍综合症患者的蝶鞍和垂体明显变化,垂体变扁以及垂体柄延长和后移情况明显,且该病好发于61-70岁的年龄段,女性多发于男性,与上述何敬振的研究结果差异不大。

人的蝶鞍上为垂体,垂体前方具有鞍结节以及前海绵间窦,而后方则和鞍背紧贴,两边则为海绵窦,在垂体上为鞍隔。鞍隔能将垂体窝和鞍上池用蛛网膜下腔分开,以此避免脑脊液流进鞍内。如果鞍隔发生先天缺损,便会导致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受到压力冲击,从而流进鞍内,对垂体造成较大程度的压迫,这时垂体则表现为扁平状,所以空蝶鞍综合症的患者垂体均表现为扁平状[5]。随后患者的蝶鞍会逐渐扩大和变形,临床上部分患者会出现骨质被破坏和吸收的问题,这时脑脊液的压力会明显改变,造成颅内压较大程度的升高,所以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临床诊疗时要注意对该方面情况的分析[6]

综上所述,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明显,患者的蝶鞍和垂体因病情而产生较大的变化,临床表现多样,61-70岁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女性多发于男性。

参考文献

[1]谢晟. 垂体MRI的临床应用要点[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09):797-800.

[2]时传君. 鞍区疑难病变活检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阮坤炜,成拾明,郑武,等.34例首诊于眼科的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 山东医药, 2020, 060(015):88-91.

[4]何敬振. 垂体及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17(02):218-221.

[5]刘海平,胡海箐,黄玉书,等. 鞍上区实性肿瘤CT和MRI鉴别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05):615-618.

[6]马宜传,谢宗玉.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23(04):28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