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谭新柱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要: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优秀的典范文学作品,相应的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成为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绕不开的一对概念。文学解读是一种关乎作者、世界、文本、读者的自由开放的认识活动,语文解读是以学生、教师、文本为中心的聚焦受限的多重对话活动。语文教师明确了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概念、差异和联系,有助于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文学作品,实现两者的合理转化。

关键词:文学解读;语文解读;

在新课程的改革推动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影响下,语文文本解读向着个性化、多元化、人文化的道路前进。但是前进的道路是充满阻碍的,或是受限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观念难以改变,或是受限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的素养不高。相应的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落后的、僵化的,如死水一般。事实上,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人们发现文学解读的文学性、开放性等一些特性可以为语文解读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并没有形成基本的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念。而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是文本解读领域里最基本的一对概念,也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触及的一对概念。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对概念,以便完善自我的文本解读观念,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素养,改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一、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概念界定

(一)文学解读的概念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而我们的解读活动正是解码这些符号,透过这些符号的特殊组合看到它们所建立的形象以及形象背后所象征的意义和所蕴藏的情感,甚至还有其所营造的意境。当然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东西并不是简单就能看到的,需要解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语言的阅读且凭借自己的文学感知能力,才能捋清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当然在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少不了解读者脑海里的想象和联想。在这之后,解读者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才能品出那种种意蕴,这一阶段融入了解读者的文学知识、感知能力、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以及对社会、人生、艺术本身的认识,从而消融甚至撞碎了文本中的“冰山一角”,探寻到了那海面下的奥秘,即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可以理解为像伊瑟尔说的那样,是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点的想象和填充,甚至是再创造。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学解读有着三种文本层次,即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就有关于“言、象、意”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阐释,例如,王弼认为文学中的意象依赖于语言的表达,文学最终表现的意蕴依赖于形象的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产生象的基础,意的获得是以象的感受为前提的,所以文学解读应该遵循着这三种文本层次进行。

(二)语文解读的概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解读像是带了“紧箍咒”的文学解读,是指在语文教学的情境之下师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是在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学素养,考虑到学生接受水平、文本在课程中的设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的师生围绕文本所形成的多重对话的过程。

显然这个“紧箍咒”就是语文解读的目的、条件、形式。这里语文解读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实现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是说语文解读是通过阅读,不仅把一些语言符号解码为有意义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去改变读者(学生)本身。那么如何来改变,第一点是实现教学目标,具体的来说,要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这些语文知识一般包括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要强调语文技能的学习,例如阅读的技能,要掌握科学的阅读规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要强调语文情感的体验,作品是作者个人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的载体,乃至社会时代的缩影,有着丰沛的交织的复杂的情绪和感觉在里面。第二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归旨,要把能力的训练贯穿语文解读的始终,着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方面的能力,例如,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朗读的能力……第三点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需要传授给学生文学话语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理解和鉴赏,从而进入到文学的普遍之意义世界。

语文解读的条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状况,具体来说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现有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世界、个体差异以及学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解读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在整个学段、整册课本、整个单元中的设置情况,还有教学大纲、编者意图等因素。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解读的形式是具有创新性的,深受接受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它是一种“三位一体”式的解读,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统一于教学的情境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这里的文本也是有思维意识的,它代表着作者的思想、编者的意图,所以这三者之间是一种多重对话的形式。

总之,语文解读可以通俗简单的理解为“教学情境下的文本解读,要求在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水平和能力”。

二、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差异与联系

(一)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差异

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解读的“面积”不一,即前者的解读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后者的解读具有聚焦性、受限性。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揭示文学的四要素——作者、世界、文本、读者,启示了我们解读一篇文学作品要从这四要素开始,那么作为选入教材的文学经典文章的解读活动也是如此。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是前者的解读活动更加开放和自由,众多专业的文学批评者可以从这四个大的方面不断拓展,而且不断尝试用新的角度和方法去解读,因此,相对来说,文学解读更加面面俱到,而且各个方面的解读程度更深,解读成果更繁荣;后者的解读活动相对来说各方面比较受限,主要是因为解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非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就不得不考虑解读者的条件,因此语文解读更加聚焦,每文择二三重点而解读,其他方面点到即止,有一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感觉。

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最大的相同点或者说共同的基础在于文学文本本身,它是两者相连的介质。文学文本具有文学性、想象性、审美性的特点,在进行文学解读活动时,专家学者要发现和享受其特点。事实上,当它作为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时,教师和学生也要解读出它的文学性、想象性、审美性。人们都要发现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文学性,都要根据文学文本里的语言进行想象,都要于文学的想象世界里体悟各种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区别在于两者解读的程度不一。

(二)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联系

总的来说,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正是因为有相同的部分,共同的基础,才为两者之间的转化提供了过渡和援引的平台;也正是因为有不同的部分,有层次的差距,才为两者之间的转化催生了内在动力,促成了文学解读向语文解读的流动。文学解读是语文解读的重要来源,同时语文解读对于文学解读的流入也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进行过滤和甄别。


参考文献:[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2]刘志军.语文解读是语文解读之本[J].语文月刊,2015(07):43-47.

[3]李华平.文本语文解读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3(01):17-1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