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邓杨波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 40246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从临床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角度对冠脉介入治疗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以随机和均等的方式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冠脉介入治疗,每组各43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越性。结果:对照组胸闷占比为9.30%、胸痛13.95%、呕吐9.30%、恶心11.63%、皮疹6.98%,观察组胸痛占比为4.65%、呕吐2.33%;两组对比,观察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两组对比,观察组更优(P<0.05)。结论:从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的角度而言,冠脉介入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冠脉介入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及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高龄人群的心肺功能减弱,且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的病情相对较重,单纯用药治疗的疗效不佳。而 PCI 治疗为通过心导管改善机体冠脉血管的狭窄与堵塞状况的手术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临床表医学中,心绞痛作为冠心病中的一种常见病例类型,不仅发病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危害性也及其严重。其最基本的发病因素是指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1]。其中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表型类型有稳定型劳累性、初发型劳累性和恶化型劳累性等。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是当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及其重要也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技术诞生与上20世纪70年代,而在我国使用该技术第一次治疗成功是在1984年[2]。借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报道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组原则:均等和随机;组别:43例对照组和43例观察组;时间节点:2017年1月31日~2018年1月31日;诊断标准:86例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要求,且患者及家属均在知情和自愿的情况下参与本实验研究;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的肝脏疾病和神经性别疾病。其中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58岁,平均年龄(71.5±2.4)岁;临床表现症状: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19例、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21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22例、卧位性心绞痛9例、变异性心绞痛14例、混合型心绞痛11例;且两组患者在临床常规资料上具有可比价值(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硝酸甘油注射液(生产厂家: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197)治疗;用法与用量均参照说明书或根据医护人员的嘱咐酌情增减。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冠脉介入治疗:在患者常规检查确诊后,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心绞痛的基本位置,如病变部位、狭窄程度、血液流通程度,同时对患者的左室功能进行有效的测定,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CABG、PCI、药物等。
1.3疗效评价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治愈;显效:临床病症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全部恢复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病症有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好转显著,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病症、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均无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迹象。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的临床数据均纳入SPSS18.0软件处理,临床疗效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均予以计数资料X 2检验,表示方式以百分数为主,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方式以(x±s)为主,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如图所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两组对比,观察组更优(P<0.05)。

3 讨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会由于机体器官功能减退,免疫能力低下,且常伴有多种其他病症而影响用药治疗的效果,而 PCI 治疗则具有相当较高的风险性,因此本研究分析两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在本文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一年生存率均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P < 0.05),可知应用 PCI 治疗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短期疗效优异,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PCI 治疗可快速改善心肌的缺血状况,重建血运,短期内即可提高心肌细胞的活性。两组之间的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脑卒中不良事件比例没有显著差异(P > 0.05),研究组的心绞痛复发的比例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可知应用 PCI 治疗会减少心绞痛的复发,且不会增加高龄患者不良事件的比例,安全性较高。然而,由于高龄患者的病情相当复杂,在PCI 治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性并充分准备应急方案,在治疗时应选取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并及时补液,避免由于血管结构异常而影响手术过程。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特征来看,该病的发生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群为主,其中治疗时间长、发病率高和病症顽固是最为主要的临床特点。同时临床医学又将冠心病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劳累性、初发型劳累性和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等。其中稳定型主要是指病程持续时间为≥30d左右的一种临床表现,这个阶段心绞痛的由于处于相对安静或劳累的状态下进行心肌供血,因此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迹象,但同时由于此类心绞痛的诱发性相对稳定,因此在接受治疗后缓解也相对明显[3]。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的病程则基本保持在30d以内,同时此类心绞痛也常常发生在过去未发生或已发生过心绞痛患者的身上,且以男性居多,同时该类心绞痛还具有年龄小、病症轻等特点。而对于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最基本的临床表现则是患者在患病后的90d之内病症疼痛程度、频率、时限以及诱发因素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其中恶化是及其常见的表现形式[4]。


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在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后,病症均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控制,但整体而言,还是存在较大缺陷,这主要在于简单的药物治疗根本无法达到根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硝酸甘油的药用价值主要以扩张静脉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但依旧无法根治该病的发病机制的,而在观察组中,对所有患者予以冠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症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与控制,还由于冠脉介入治疗特殊的高分子双枪球囊相应的导引系统的辅助下,借助于球囊扩张的机械性挤压作用造成血管内膜发生扩张,进而有效的带动血管壁结构的重构继而达到临床治疗的作用;另外,在辅助以相应的药物治疗下,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就显著优于对照组了[5]。
综上所述,从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的角度而言,冠脉介入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朱刚,梁桂珍.某三甲医院门诊就医的冠心病患者不适当用药调查及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0):93.
  [2]冯梅,蒋文慧.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人康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36):3294-3296.
  [3]罗静,王明生,杨新春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1):21-23.
  [4]周芸羽,吴敏,叶张章等.丹参酮ⅡA 磺酸钠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7):705-707,711.
  [5]刘同库,万凤伟,丁福祥等.80岁以上高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16-518.
  [6]李蕊,王丹丹,苏艳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379-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