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学药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辛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学药理研究

陈娟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以及阿司匹林的药学药理作用,分析其用药有效性和合理性。方法:以本院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4例,落实随机数字表法,将纳选对象均匀划分为两组,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单用阿司匹林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联合应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展开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为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对比差异为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联合应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具有显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药学药理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此疾病的发生和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患者脑部组织存在缺氧以及缺血现象,早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以及偏身麻木,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死率。目前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采取降血脂、降血压以及镇静和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抑制疾病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在临床上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血脂调整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逐步应用抗小板聚集以及调脂药物[1]。本文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以及阿司匹林的药学药理作用,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研究,与研究内容相符合的患者共计74例,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接受救治,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将其设定为对照组、观察组,所占比例均等,评估其一般资料:对照组性别分布结构为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选取范围为55-76岁(均值66.72±3.57岁);观察组性别分布结构为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选取范围为56-76岁(均值66.96±3.64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所得结果呈现为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主要内容包含神经细胞调节以及保护,改善血液循环,配合应用降低血压及血脂水平,同时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照组患者以此为基础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636),用药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100mg,在晚间睡前口服用药。

观察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辛伐他汀(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823),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方式、剂量和对照组一致,辛伐他汀用药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口服用药20mg,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个月。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基本治愈即患者NIHSS分值在采取治疗措施以后降低幅度为>91%;显效则表示为量表分值降低幅度于47-90%之间;有效则表示为NIHSS评分降低幅度于19-46%的范畴内;无效则为患者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不足19%,或者存在上升趋势[2]

患者神经功能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于0-42分,分值越高即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值采取SPSS24.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609605405b399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实施“609605405b399_html_4e8f46847cff7a8a.gif ”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609605405b399_html_eb2d1b7f8d54652b.gif、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7

33.69±5.89

22.64±4.85

对照组

37

33.81±5.65

27.27±5.96

t

--

0.0894

3.6652

P

--

0.9290

0.0005

2.2治疗有效率评定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所得数值远远较高,P<0.05,见表2。

表2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37

21

14

1

1

36(97.30)

对照组

37

13

11

5

8

29(78.38)

X2

--

--

--

--

--

6.1983

P

--

--

--

--

--

0.0128

3讨论

在饮食结构改变、不规律生活习惯以及运动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具有年轻化趋势,对于中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的特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因多条或者一条脑血管处于缺血状态,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脑部组织压力逐步增高,出现局部脑功能障碍等症状,需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3]。目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以前主要采取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增加细胞供氧的治疗措施,对于预防脑水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治疗期间配合降压以及降脂等治疗措施,取得的效果显著,但是不同药物所发挥的药物不同,还需更加谨慎的选取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为采取治疗措施前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呈现为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为P<0.05,分析原因如下:目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遵循的原则主要在于增加脑细胞供氧、预防脑水肿,阿司匹林属于一种比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应用期间通过对环氧化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发挥减少血栓形成的效果,因此在缺血性脑血管治疗期间被广泛应用[4]。辛伐他汀作为一种他汀类降脂药物,在应用期间不仅具有降血脂作用,对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对于内皮细胞功能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保护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可促进神经功能尽早恢复。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在联合应用以后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对于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且用药安全性比较高。和单一用药进行比较,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更能够有效改善问题指标,在控制血脂以及血小板数值等方面具有更为理想的效果,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对于病情具有正向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有效率较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春雷.阿司匹林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36):77-79.

[2]刘超,杜继成.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用药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12):2904-2906.

[3]张玲.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11):1718-1719.

[4]马福兴,张海林,孔传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河北医药,2020,42(21):3290-3292+3296.

[5]褚忠海,毕早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