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

/ 1

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

李文斌

通江县中医医院 , 四川 巴中 635700

耳鸣症泛指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耳朵或颅骨内出现的嗡嗡声、尖叫声等未成形的异常声音错觉。这种声音感觉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并持续一定时间。患者会出现听力功能减退、睡眠功能障碍、负面情绪,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随着环境变化、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变化、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病的发病率不断的增加,且逐渐年轻化。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耳鸣无特效药物或治疗方法,而中医组方药在治疗耳鸣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1风热犯肺型

古人认为自然界中因为风气流动产生鸣响,取象比类,在人身亦是如此,进而认为风动则耳鸣。《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明确指出,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别,而内风、外风又常相兼为病,互为召感。内风多由脏腑病变生热而致,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有学者通过检索(CBM)所得聚类方中,天麻平肝息风,风邪多因湿而停滞于患处,白术、甘草、半夏健脾祛湿化痰,以绝风邪停滞之因。外风常夹杂寒热或湿邪犯肺,可知肺经受邪亦可侵袭耳窍而致耳鸣。

2痰火郁结型

整理干祖望教授治耳鸣、耳聋医案所得聚类药组中,夏枯草、菊花、蝉蜕疏泻肝火,胆南星、天竺黄化痰,适用于治疗肝火夹痰型耳鸣。火旺易伤津耗液,故有阴虚火旺型耳鸣。

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急性耳鸣、眼睛内伤主治的各种方剂,所得出的集聚类方中,柴胡属于绝郁火之源,可消散郁结,白芍、当归与生地黄以滋补养血治邪火太旺而致耗损损伤的阳虚阴血,黄芩、龙胆除气血有余之后的邪火,适用于心肝火旺而阴虚气血太盛损伤的耳鸣患者和急性耳鸣。其中在处方药的药物组成中大概有一半的主要药物成分会在一个聚类分析结果中同时排列出现,如龙胆、柴胡、生地黄、当归、黄芩,或者是泽泻、车前子、木通、赤茯苓、山茱、甘草等。其在疏肝清热补血的基础上,还用了渗湿利尿通淋的药物,则热有出路。

3肝火上扰型

国内学者500例耳鸣患者通过采集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脾虚者占比最高,达63%,认为脾胃强健则鸣息。现代人思虑多而运动少,故耳鸣因脾虚所致者较多。现代中医学家李东垣十分重视脾胃的健康重要性,其在《脾胃论》中使用调中益气汤治疗了脾胃虚弱型的耳鸣,方药的组成主要包含了聚类结果中的党参、黄芪、甘草以补气,此外还用柴胡、陈皮以理气,黄柏以清热,苍术以祛湿,升麻以助气上提。

4肝阳上亢型

肝肾阴液不足,阴不敛阳,致使肝阳上亢

研究明清耳鸣医案所得聚类方中,石斛、枸杞子、天冬补益肝肾,兼清虚火,蒺藜、牡蛎平肝潜阳,山茱萸、酸枣仁收敛固涩。阴阳平衡则虚火消,阳气能正常流转则病愈。

5肾阴虚型

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关于耳鸣与耳聋的治疗药方,所得聚类方熟地黄、茯苓、人参、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肾水。肾水需阳气才能上济耳窍,故聚类方以菟丝子、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磁石、附子、桂枝助肾阳,肾阴肾阳调和则能生髓,髓足则鸣消。

7肾阳虚型

整理干祖望教授治疗耳鸣、耳聋医案,所得聚类方中,淡竹叶、白茅根、灯心草清热利尿,火随尿液从下而泄;柏子仁养心安神;生地黄、桑椹、菟丝子、覆盆子补肾阴肾阳,其中生地黄、桑椹补不足之肾水,菟丝子、覆盆子补肾水中之真阳,以调动肾水上济心阳,心肾相交则虚火除、肾水足。

总而言之,就耳鸣疾病的治疗而言,对其病因选择治疗方案是首选策略,通过控制原发病,可确保治疗效果。以上本文提出的耳鸣治疗方案,切实可行。通过本文上述可发现,耳鸣疾病的治疗方案较多,患者可结合自身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选择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积极性。在生活中、用药期间,要保持愉悦心情,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将自身的免疫力提升,杜绝疾病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