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多种可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血小板减少的多种可能

李容

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1730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如果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下,则说明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表现,例如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放化疗损伤、风湿免疫性疾病、多种血液性疾病等。根据不同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在临床表现上也会有所差异。例如轻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能表现为鼻衄牙龈渗血、瘀斑、皮肤出血点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脏器出血的情况,外在表现为脑出血、血尿、黑便、呕血等。血小板减少有很多种可能,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应对。

一、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虽然在骨髓造血细胞当中,巨核细胞占比只有骨髓有核细胞中的0.05%,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其产生的血小板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了机体的止血功能。在血管受到创伤而失血的时候,人体正常生理止血功能的发挥,都需要依靠血小板的作用。在创伤发生后,血小板会在受创部位快速聚集和黏附,同时聚集成团,形成相对松软的止血栓子。之后能够促进血液凝固,进而形成更加坚固的止血栓子,以达到止血的效果。血小板的形态是圆盘状,直径在1-4至7-8微米,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时,血小板也能够运动和变形,结构比较复杂,包括了外围层、凝胶层、微器官层等。人体正常的血小板水平是(100-300)×109/L。

6099f5f8eb442_html_417117b658512866.png

二、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作用就是凝血止血,对破损的血管及逆行修补。血小板表面糖衣,可对血浆蛋白及凝血因子Ⅲ加以吸附。血小板颗粒中,含有凝血相关物质。在血管受到损伤之后,刺激血小板时期从静止状态变为激活状态,快速发生形变,增加表面黏度,并聚集成团。受到表面第Ⅲ因子作用,血浆内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形成丝状纤维蛋白,共同形成凝血块,进而达到止血效果。另外,血小板颗粒物质会逐渐释放,使止血凝血更加牢固。另外,血小板还能发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参与内皮修复、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在人体血液当中,如果血小板数量在100×109/L以下,则属于血小板减少,如果达到了50×109/L,则会有较大的出血风险。

三、血小板计数的意义

血小板计数是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主要方式。指的是在单位容积血液当中红,含有血小板的数量。正常血液当中,血小板计数应当在(100-300)×109/L之间。如果发生血小板计数降低,说明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就会延长,在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下,就更容易发生出血。如果血小板计数达到50×109/L以下,可能会造成皮肤黏膜紫癜的出现,在手术后有较大的出血风险。如果血小板计数达到20×109/L以下,甚至可能会出现自发性出血的情况。因此,如果血小板计数检测发现在20×109/L以下,就需要采取预防性输入血小板的方式干预。而如果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同时血小板功能正常,则即使接受手术,也不还会有明显出血的情况,无需采取预防性干预,只要加强监测即可。

四、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了很多种可能。例如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是遗传性因素,如May-Hegglin异常、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Fanconi贫血等,或是获得性因素,如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酒精等影响血小板生成,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辐射,化疗药物,结核、骨髓纤维化、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骨髓浸润,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一些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可能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其中,免疫性因素包括输血后血小板减少,苯妥英钠、磺脲类降糖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呋塞米、利福平、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解热镇痛药、奎尼丁、奎宁、肝素等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周期性血小板减少,HIV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非免疫性因素包括严重烧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蛇咬伤、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妊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部分正常人当中,可能会发生非病理性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人体中的部分血小板体积大,未被仪器识别,而成假性减少的情况,也需要注意辨别。

五、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在明确具体情况之后,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在西药治疗方面,注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或采取脾切除治疗。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取免疫抑制方案进行治疗等。对于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在发生出血症状时,应采取血小板输注的方法干预,保证体内止血凝血功能维持正常。另外,在中医方面对于血小板减少也有一定的治疗方法。例如采取饮食治疗的方法,发挥止血、滋阴凉血、补气养血的功能。可食用参莲粥、红枣羊胫骨糯米粥、白茅根藕节煎汤、花生米炖红枣、蜂乳牛奶、龙眼花生汤、枸杞参枣鸡蛋汤等。


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在临床上应当重点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帮助患者尽快纠正血小板减少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