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疏肝健脾谈如何“治未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从疏肝健脾谈如何“治未病”

宋昭龙

四川省南部县建兴中心卫生院 四川南充 637305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治未病”在疏肝健脾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脾功能失调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未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8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肝脾功能不调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疏肝健脾;治未病;中医;应用效果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种辩症的治疗方式,其治疗理念是指在疾病还未发生前的预防性治疗,疾病发生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治疗干预、疾病初愈后患者恢复调养阶段对身体功能进行调节,该治疗方式贯穿了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并通过掌握疾病发展的规律来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治疗措施。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提高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效果,现将我院采用的方法及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肝脾功能失调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常规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16~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0±3.81)岁;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1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2±3.32)岁,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观察组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了解

中医应对患者的身体情况采用传统中医的诊疗模式进行诊断,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身体情况进行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并注意预防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1.2.2对患者进行“治未病”治疗

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有“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对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采取“有病早治”,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使用汤药、针刺、艾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理疗措施来使肝脾功能恢复,从而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采取“即病防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主要以性味平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每餐七八分饱,改变自身原有不好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高强度的长时间持续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科学健康的锻炼,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对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或者痊愈的患者采取“瘥后防复”,在患者治疗时就对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进行治疗,坚持进行病前预防和病后调理,以防止疾病由于饮食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其的复发。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对采用中医“治未病”治疗的满意程度,以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通过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况和情感功能四个方面评分的平均分值,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1.0作为统计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采用(%)表示、(x±s)表示。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效果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效果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效果满意程度程度比较(n,%)

组别

n

非常接受

接受

不接受

接受率

常规组

50

23(46.00)

17(34.00)

10(20.00)

40(80.00)

观察组

50

35(70.00)

13(26.00)

2(4.00)

48(96.00)

-

5.911

0.761

6.060

6.060

P

-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60a1c7822a874_html_4243ab77a5a0ab10.gif ±s,分)

组别

n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情感功能

精神状况

常规组

50

57.63±4.26

46.53±2.31

51.71±3.65

44.17±4.46

观察组

50

74.51±5.59

60.83±4.22

65.75±4.32

61.77±4.62

t

-

16.982

21.018

17.554

19.380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肝脾功能失调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肝郁脾虚”的症状,中医认为“肝郁”主要分为“虚”、“实”两种,“虚”是由于肝脏气血不足而导致;“实”时由于肝脏气血过于旺盛、导致经脉无法及时疏、泄而导致。对于“虚”症的患者要先调理补充肝脏气血,同时调理脾胃使肝气运行,对于“实”症的患者需进行疏肝潜阳的治疗措施,中医在进行诊疗时需通过辩症的方式进行,对不同症状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治未病”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性的治疗方式,肝脏在人体功能中主要起疏、泄作用,其疏是指促进精血、津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泄是指促进体内毒素的分解和排泄,从而减少有害的毒素在人体内的累积。由于肝脾在人体内属于相邻的组织器官,两者在经络和功能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肝脏部位出现功能性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对脾胃进行调理达到进行治疗的目的。本次案例研究表明,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进行治疗,主治医生可以将中医“治未病”中的“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论,通过用药治疗,调整患者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指导协助患者进行科学锻炼等方法,在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模式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效果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