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余浩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 563000


【摘要】目的:探析直肠癌患者采取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疗效。方法:50例直肠癌患者选自2016年2月-2021年2月,随机分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命名系膜组,传统切除治疗命名切除组。结果:系膜组临床指标与预后情况均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效果良好,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可降低术后感染、复发、吻合口瘘等风险。

【关键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疗效观察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类病变中,直肠癌发病风险高,具有发病位置低、术后复发风险高等特征。发生直肠癌后,可引发不同程度便秘、腹泻、血便症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多以手术方案治疗,但直肠癌病灶解剖关系复杂,病情严重者病灶深入盆腔,若术中切除不彻底,术后极易复发,因此选择何种术式治疗仍为临床研究热点[1]。本文以50例样本探究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应用价值,有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直肠癌样本共计50例,选自2016年2月-2021年2月,随机分组。系膜组,男女比例16:9,年龄42-71岁,均值(57.23±2.18)岁;切除组,男女比例17:8,年龄43-72岁,均值(57.31±2.24)岁。选入样本均伴肛门坠胀及便血症状,且每日便次增加,均知情,剔除存在意识障碍者或精神病变者[2]。对比50例直肠癌患者数据,P>0.05。

1.2治疗方法

系膜组开展全直肠系统切除治疗,术前全麻,辅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确定腹部正中位置为手术切口,将乙状结肠游离,随后解剖肠系膜静脉,进行高位结扎后处理淋巴结。由骶前间隙插入电刀开展分离操作,将直肠及病灶周围系膜游离,游离至肛提肌平面为宜,将与病灶距离超过5cm远端系膜切除,维持盆筋膜完整,在此期间注意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完成切除后,继续游离肠系膜动脉,于根部1cm处将肠系膜结扎,同时准备电刀经腹部主动脉分叉将后壁腹膜等分离。随后对下腹处神经丛进行解剖、分离,清除淋巴结与壁层筋膜处脂肪组织,直视下经骶前间隙分离至尾骨尖,但分离直肠前或膀胱间隙时,需注意保护前列腺包膜,操作精囊部位时,需注意规避表面次级神经丛损伤,随后将直肠双侧壁游离,清洁盆腔后引流,缝合腹腔创口。

切除组开展传统切除治疗,术前全麻,开腹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病灶及周围2cm直肠系膜。此术式不切除其他直肠系膜。

1.3统计学研究

以SPSS 21.0对直肠癌患者相关资料进行计算,%、60adc791bc627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 ±s为本文直肠癌患者计数、计量指标,差异X2、t检验。P<0.05,可统计分析。

2 结果

2.1直肠癌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系膜组与切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P<0.05。如表1。

1 直肠癌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分析表60adc791bc627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s

组别名称

手术时间(min)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

系膜组(n=25)

115.27±13.24

51.24±14.88

119.38±41.25

切除组(n=25)

184.45±15.26

85.73±19.67

374.19±56.79

t

17.1211

6.9919

18.1514

P

<0.05

<0.05

<0.05

2.2直肠癌患者预后对比

系膜组感染、复发与吻合口瘘等术后风险率8.00%低于切除组32.00%,P<0.05。如表2。

2 直肠癌患者预后情况分析表n,%

组别名称

感染

局部复发

吻合口瘘

风险率

系膜组(n=25)

1(4.00)

1(4.00)

0(0.00)

8.00

切除组(n=25)

4(16.00)

3(12.00)

1(4.00)

32.00

X2

-

-

-

4.5000

P

-

-

-

<0.05

3 讨论

直肠癌高危因素包括摄入蛋白质或动物脂肪含量过高、摄入食物纤维含量过少等,此外还与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直肠癌患者发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每日便次增加,可并发腹泻、血便与脓血便等症状,甚至导致机体消瘦,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临床治疗直肠癌仍以手术方案为主,同时开展放化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升手术疗效。但传统切除术难以高效切除癌灶,操作及解剖均存在局限性,未充分结合神经标志特征与解剖特点,进而影响手术疗效。此外,患者术后极易并发肠梗阻或出血等病症,进一步增加术后康复难度。近年来,新型术式全直肠系膜切除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可彻底清除病灶,是直肠癌根治方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在脏层及盆腔壁间创建操作平面,有利于完整切除癌灶,可锐性分离骶前筋膜壁层及脏层,进而保护脏筋膜,降低手术操作对腹腔内健康组织损伤,同时可保障病灶完整切除[4]。结合本文数据,系膜组手术时间(115.27±13.24)min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51.24±14.88)h缩短,术中出血量(119.38±41.25)ml降低,且术后感染、复发与吻合口瘘风险降低,与常规组临床指标、预后数据对比,P<0.05。提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利于直肠癌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比全直肠系膜切除与传统切除术在直肠癌患者中应用价值,表明全直肠系膜切除效果更佳,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大朝, 陈远光, 胡明,等.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长期疗效观察[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9, 22(3):262-266.

  2. 郑锐滨, 吴德庆, 李勇. 单中心18例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短期疗效及经验总结[J].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 24(03):54-57.

  3. 佟伟华, 何亮, 张路遥, et al.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 18(8):761-767.

  4. 曾子威, 黄亮, 张兴伟, et al. 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 18(8):79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