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及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及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研究

邓飞

青海省中医院 ,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及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血常规检测结果,总结并分析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以及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问题。结果: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试剂、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黏膜污染、皮肤破损、穿刺。结论: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较多,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面临较多生物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生物安全

血常规检验是医学检验的基础项目,其在临床诊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果在临床诊疗、抢救上非常重要。医学技术发展的当前,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准确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其可重复、高效率、简便、快捷的优势,其在医疗活动中意义重大[1]。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出现一定偏差而误导临床诊疗,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及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检验科的100份血常规检验结果,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69岁。

1.2 方法

总结并分析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以及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问题。

2、结果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试剂、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黏膜污染、皮肤破损、穿刺。

3、讨论

3.1 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第一,试剂因素。试剂因素会对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试剂应尽可能配套,使用之前要检查标准物的有效期,观察外观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对标准物进行连续测定11次,对第二次直至第十一次的标准差、均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进行计算,分析测定结果是否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当发现不能满足要求时,此时要选择能够与溶血素相匹配的稀释液。溶血素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溶血素质量不佳时,此时溶血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可能会造成血红蛋白计数偏低而白细胞数量假性增加,除此之外试剂因素还会影响到白细胞分类的计数结果、引起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变形等[2-3]

第二,仪器因素。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具有分析数据快、检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在血常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血液分析仪的分类法包括五分类以及三分类的差别,其具有标准化、检测准确、速度快、可提示异常结果等众多特点,应用于白细胞的分类、筛检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这一方法在鉴别、分类异常白细胞上不能替代显微镜检查。血细胞分析仪最关键的设计参数是计数容量以及稀释倍数,稀释倍数过高会造成测量容量中的血细胞数量不足;稀释倍数过低则造成细胞集中通过传感器,出现重合缺损,这都会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4]

第三,生理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状态、服用药物、活动情况、季节、吸烟以及样本的采集时间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冬季要在温暖条件下采血,避免在患者进行剧烈运动之后立即进行采血,采血前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患者的生理状态不同,其血细胞测定结果也会出现一定差异,例如患者运动之后,此时水分蒸发,血液出现一定浓缩,可造成Hb以及RBC出现一定增加;喝水之后此时血液被生理性稀释,因此Hb、RBC都会有一定降低,这就要求在固定时间检查非急诊患者的血常规,尽可能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影响检测结果。

第四,人为因素。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同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手指末梢血的可重复性、准确性比静脉血更差,因此尽可能使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采血过程也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使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采血;②检查针头以及注射器之后再进行采血,以免由于连接不够紧密而引起空气进入注射器形成泡沫,引起溶血;③采血定位要准确,避免反复穿刺;④采血部位的选择要合理,皮肤不能出现炎症、水肿、发绀、冻疮、烧伤、溃烂等;⑤采血体位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要注意科学确定采血体位,通常采取坐位采血;⑥完成采血后,将标本推入试管时,要去掉针头;⑦合理确定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血液比例过低会造成抗凝剂数量增多,引起血细胞体积、形态变化而影响检测结果;当血液比例过高,此时容易出现血凝块,可能会引起仪器阻塞。标本的保存也会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后要做出明确标记,确保其符合申请单的内容;专人运送标本;采集之后尽快送检。不能立即测定时,要进行合理保存[5]

3.2 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

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需要接触一些具有生物危险性的物质,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护自己以及患者的安全,检验人员必须遵守生物安全的原则。血液是艾滋病病毒(HIV)以及乙肝病毒(HBV)的重要传播载体,检验人员工作过程中意外接触含有HIV、HBV的血样时,此时感染风险极高。

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黏膜污染、皮肤破损、穿刺。由于离心意外、试管没有封闭等引起血液飞溅,当含有HIV、HBV的血浆、血清、全血接触眼结膜、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等时,此时可引起感染。皮肤破损主要是擦伤、溃疡、小伤口等,当皮肤破损部位接触了含有HIV、HBV的血清、血液、血浆时,可引起感染。穿刺是最为常见的问题,由于刀片、针头等意外损伤皮肤,造成含有病毒的血清、血浆、全血进入循环系统、皮下而形成感染。针头引起的意外损伤在职业性HIV、HBV感染中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较多,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面临较多生物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莉.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及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7):178.

[2]秦淑芳,马锦,刘莉娜.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1):112-113.

[3]黄祥丽,代治国.凝血检验、血常规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变异方法分析[J].中国医刊,2016,51(2):98-101.

[4]王璐璐.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高危因素及应对处理措施[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8):62-64.

[5]蒋保云.探究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因素及对策[J].健康必读,202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