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2
/ 2

水稻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

张红升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摘 要】水稻种植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插秧设备进行种植,利于提高种植效率,扩大种植面积,生产更多粮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在实际应用插秧设备的过程中,有关单位还应加强机械化插秧作业技术的研究,掌握要点,真正为水稻的高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插秧


水稻栽植过程中,技术要求较高,如稻苗的移栽应按照一定程序施工操作,确保稻苗的移栽成活率。插秧栽植过程中,还应确保高度准确,能够成活,与此同时,稻苗间距还应保持在科学合理范围内,实现稳定增产的效果。现阶段而言,水稻插秧通常都会结合机械化插秧作业方式,为了确保质量,仍需要有种植单位加强机械化作业关键技术的了解,掌握要点,确保栽植质量。

1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优势

1.1节省秧田

一般采取工厂标准化育秧,培养出毯状健壮秧苗,与常规露地育秧相比,标准化育秧秧龄短,密度高,能够有效提高肥水、秧田的利用率"。机插秧育可大幅节省耕地,秧本比仅为1:100,且秧龄仅20d左右,节约耕地的效益十分明显。

1.2降低成本

采用机械插秧,插秧支出900元/hm2左右,而人工插秧为2250元/hm2,极大地降低了插秧成本,且能减少劳动力15~30个/hm2,提高了工效,具有明显的省工降本优势。

1.3解决“弯腰”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型插秧机的研制工作,经过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实现了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插秧作业,解决了农民弯腰插秧的历史,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

1.4提高劳动生产率

用机器插秧,栽插速度可达0.33~0.67 hm2/h,是人工插秧的10倍以上,工效高,速度快,让农民看到了农机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威力,同时也解决了集中栽插与劳力紧张的矛盾,使农民从繁重的插秧中解脱出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5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推广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能培养出大量的育秧专业户、机插专业户、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利于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水稻生产技术装备和总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

2.按照插秧机选择秧苗

按照插秧机的实际情况来看,分为步行式或高速乘座式插秧机,相关插秧机对秧块的要求为58cmx28cmx2cm(长x宽x高),与此同时,秧块还应确保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每平方厘米的成苗为1~2株,苗高为10.0~20.0cm,秧苗应保持均匀整齐,根部土壤盘结,提起后应具有不分散的特点,确保秧苗的质量后,可以放置于秧箱中。

3.育苗方式

结合实际情况,现阶段机械化育苗插秧方式有硬盘育秧、软盘育秧、双膜育秧以及其他育秧方式。硬盘育秧方式是指在硬质土地上育苗,具有育苗效率高的特点,但也存在成本投入相对较多的现象。对此,育苗方式的选择中,常采用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方式。育苗过程中,可以结合旱育秧与湿润育秧两种方法,旱育方法利于培育幼苗的根系,如该方法使用后,秧苗根系呈现茂盛、发达姿态,盘结效果良好。湿润育苗利于稻苗的快速成长,植物幼苗较为健壮。

4.确定播种时期

机械化作业播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茬口、秧龄、品种,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播种日期。一般情况下,小麦茬口应结合机械化插秧的实际情况,秧龄一般为25天以内。冬闲田和旱茬口田的播种时期应该与当地插秧时间相一致,为了确保栽植质量,应在适载期前进行机械化栽插。秧苗机械化栽插过程中,还应满足机械抓秧要求,再进行机械化栽插作业。结合播种实际情况,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越小,越利于秧苗的成长,秧苗较为健壮。对此,按照每平米播苗1~2株计算,每个秧盘应该播种80~90g种子。

5.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

5.1整地

水稻收割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旋耕灭茬操作,旋耕后进行土地的平整施工,将杂草清除干净。与此同时,进行科学施肥,为稻苗创造良好的环境,肥料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人畜粪便,也可以结合复合肥的应用,再添加尿素等其他肥料。

5.2运秧

协调好机车,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叠放于运秧车上,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运至地头后卸下码好,用湿布覆盖,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避免烈日伤苗。

5.3机械化插秧

稻田在整地完成后,待插秧时期到来,应及时开展插秧施工,插秧过程中可以结合浅插、匀插等基本插秧及时,待插足基本苗后,观察稻苗的生长情况,适时给予补苗。栽插过程中,深度应控制在1.5cm以内,插秧过程中,只要不漂秧,应遵循越浅越好的原则,栽插过程,应避免过深现象出现。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当秧苗栽插超过3cm时,很容易出现两段根现象,进而导致水稻僵苗现象发生。机械化作业过程中,栽插规格通常为行距30cm,株距11cm。

5.4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要点

5.4.1注重整地质量

整地质量要达到机插作业的基本要求,大田表面平整、田内干净无残茬,土壤软硬适中。最好采用旱翻耕、晒晾垄、水整平;翻犁或旋耕深浅一致,不重不漏,浆、水分清,耕作层适度沉实。

5.4.2插足插准基本苗

调节适宜的株距,一季稻在插秧机行距固定(30cm)的条件下,可因品种、茬口等不同,相应调节株距(12~16 cm)。

5.4.3严把机插质量

选用适宜的插秧机,要求机插漏插率≤5.0%、伤秧率≤4.0%、均匀度合格率≥85.0%,且达到行直。力求穴苗数匀(杂交稻2~3本、常规稻3~4本),栽插浅,靠行准确,田间空插率少。

5.4.4机插后做好“平水缺”

防止客田串水或遇大雨造成田间水层过深,以至漂苗、倒苗或淹没稻梢而烂秧。

6.田间管理

6.1分蘖期管理

6.1.1水浆管理

水稻栽植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灌水护苗操作,水的深度应保持在苗高的1/2左右,与此同时,水的高度不应漫过苗的秧心区域,秧苗在深水中容易出现根系缺氧,形成水僵苗,甚至诱发秧苗的死亡。对此,秧苗栽插完成后,应进行水层的管理,水的深度应控制在2~3cm,促进秧苗根系的分蘖。

6.1.2使用分蘖肥料及除草

秧苗栽植5~7d后,应及时施肥,添加返青分蘖非1次,添加尿素。栽植10~12d后,进行第二次施肥,添加尿素。栽植18d后,集合实际情况施加三元复合肥。

6.1.3僵苗的预防

僵苗的产生与栽插深度存在直接关联,对此,机械化栽插完成后,应及时管理水浆,使其保持在秧苗苗心以下,与此同时,还应注重肥料的合理管理,建设浅水活棵,及时露田促根,促进秧苗的成长。

6.2做好病虫杂草的防控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要特别重视控制病、虫、草的危害,尤其是杂草的危害,防控杂草的方法是:在播种前,选择晴天,排千田间水分进行化除,施药后5d左右灌水沤田10d左右可。应用农药以内吸型和触杀型的除草剂混合使用效果较好,如45%草甘膦+克无踪。病虫害防治与常规栽培相同。

7.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直接影响,对此,种植水稻过程中,应给予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增产增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了科学合理的种植水稻,则需要有关种植单位加强种植技术的研究分析,了解水稻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掌握要点,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艳.钦州市水稻机械化插秧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000(003):44,47.

[2]王宝书,杨洲.水稻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刍议[J].云南农业,2020,000(001):58-60.

[3]纪树岩.论水稻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J].河北农机,2020(1):21-21.

[4]范雪良.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及其配套机具[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No.286(06):134-134.